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南少林传说”传承闽南文化申请非遗》,如果您对“南少林传说”传承闽南文化申请非遗感兴趣,请往下看。
历史悠久的南少林,除诞生了以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为代表的武术体系外,也有不少民间传说流传于世。“火烧少林寺”、“僧兵抗击倭寇”,以及俞大猷、方世玉、洪熙官等人物故事,不但在八闽百姓中口口相传,还跟随南少林武术一道远涉重洋,传播到了东南亚、台湾、香港、琉球等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乡情的重要纽带。
如今,泉州少林寺正拟将这些传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说历时已久,自1992年复寺以来,泉州少林寺就一直对相关民间文学和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记录,现已基本完成了主要传说故事的编撰。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与南少林武学相辅相成,不仅弘扬了南少林传人保家卫国、匡扶正义的英勇气概,也印证了南少林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传播南少林文化提供了优秀的载体。
千年传说再现历史沧桑
目前,经整理后的南少林传说共收录自唐宋年间到现代的33篇民间故事,既反映了泉州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的沧桑巨变,也展现了少林武术与精神的共同传承。据考证,泉州少林寺始于唐初,是由嵩山少林寺派僧人南下所建,相传其创立者正是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禅师。泉州少林寺继承了北少林禅武同修的特色,在智空禅师及其传人的影响下,少林武术在泉南一带日渐兴起。随后,尽管泉州少林寺因时局动荡两遭灭顶之灾,但少林薪火却没有断绝,反而深入民间,发展出诸多不同的流派,将武术的根基深深扎进闽南的土壤中,成为中华武术的宝贵遗产。
明初,倭寇滋扰闽南沿海,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南少林的精神逐渐从惩恶扬善向着家国大义演进。根据传说,泉州少林寺为了抵御倭寇,曾选派百名武僧到抗倭名将俞大猷军中,组成骁勇无比的“少林僧军”,令闽粤百姓民心大振。俞大猷曾留下一本武学名著《剑经》,成为少林棍法流传至今的重要依据。“火烧少林寺”的传说更是在闽南家喻户晓,并以民俗活动的形式传承。闽南民间素有“抬青狮”的表演,“抬”为“打”之义,“青”谐音“清”,青狮暗喻清军,舞狮的一般也是习武之人,这一传统不仅表现了民间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也反映了闽南人对南少林精神的认同与发扬。
共同记忆
彰显保护价值
改革开放后,不少祖籍闽粤的华侨回乡投资电影,南少林成了重要的题材之一。年轻人所熟知的方世玉、洪熙官等人的故事,大多都可在南少林传说中找到原本。而电影中所展示的如南拳、咏春拳等武术,也都是由南少林功夫发展而来。南少林在全世界华人中的影响之大、积淀之深,也彰显了南少林传说在联系乡情、密切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周伟良曾撰文指出,南少林传说的积淀与传播为少林武术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前期的思想文化资料,随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南少林”最终凝聚为一种铭刻于东南沿海百姓心中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也追随着闽南人的步伐向外传承。目前福建、台湾等地民间传抄的许多拳谱、秘籍都称出自南少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目前,泉州少林寺已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组织出版相关的图书漫画。同时,丰泽还将建立一座“南少林传说”文化传习馆,收集与南少林传说有关的实物进行展出,并组织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正如泉州少林寺的方丈释常定所言:南少林传说赋予南少林武术精神。南少林传说“申遗”将对南少林武术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东南亚华人血脉联结的纽带。无论是俞大猷、方世玉还是妙月师,这些生动的英雄形象都反映了闽南人生活和文化的积淀,他们的传承和发扬,必将给更多人以鼓舞。(潘登玲玲)
(编辑:肖悦)
好了,关于“南少林”“南少林传说”传承闽南文化申请非遗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