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王殿永:建一座桥发明10件专利技术》,如果您对王殿永:建一座桥发明10件专利技术感兴趣,请往下看。
图为王殿永在江津迎宾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工作。记者周雨摄
今年7月23日至24日,江津遭遇百年不遇的洪峰冲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放了一段令人震撼的视频:在长江洪水中,正在建设中的江津迎宾长江大桥几乎变成了一座“浮桥”,最高水位离桥梁仅10厘米距离,但大桥工程实体及钢栈桥等临时设施却岿然不动、完好无损。
日前,记者前往该桥施工工地采访时发现,这座大桥之所以能经受得住洪峰冲击,除了科学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还与一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他就是中建六局江津迎宾长江大桥项目经理王殿永。三年多来,他在江津迎宾长江大桥上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不仅确保了大桥的质量与安全,还节约了工期和成本,目前已有10件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每项施工方案都亲力亲为
于2009年10月动工的迎宾长江大桥是江津城区连接主城二环的“生命线”工程,整个工程由一主桥两隧道三立交六部分组成,路线全长6066米。工程概算总投资27.8亿元。这不仅是江津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座长江大桥,也是中建六局历史上承建的最大桥梁。
然而,如此重大的一个项目,中建六局却派来一个年轻人担任总工程师:1980年出生的王殿永。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大桥开工初期,王殿永只带了一个技术员——刚从大学毕业的靳春尚。
那时的王殿永虽然只有29岁,但因施工经验丰富、且善于钻研业务,已是全局顶尖的技术骨干。另外,他早在2000年念大三时就已入党,不仅思想政治素质高,还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但王殿永毕竟是第一次在长江上修建如此大型的桥梁,无论是施工条件,还是施工技术,都对他形成严峻挑战。而他的工作,就是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和施工条件,将大桥的设计图纸变成具体的施工方案。
面对挑战,王殿永拿出了他的应对“法宝”:每一项施工方案,都要亲力亲为。他不仅要实地作详细的调查工作,还要反复琢磨,每次都力争拿出最佳施工方案。
靳春尚说,每个施工方案的制定出台,都要经过大量的数据计算,因此,王殿永常常通宵加班。最长的一次,王殿永连续加班了3个多月。
专利技术不仅实用还有推广价值
辛苦的付出让王殿永收获了回报。他的许多技术创新不仅使江津迎宾长江大桥的建设质量、建设成本、建设进度得到有效保证,还先后获得10件国家专利授权。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专利技术不仅适用于迎宾长江大桥,还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就以他发明的1000吨级水平预顶力横撑顶推装置为例。迎宾长江大桥是一座双塔斜拉桥,每个塔都由两根188.3米高的塔柱组成,这两根塔柱由两根直径650米的圆弧背靠背建成,下宽上窄,成优美的弧线结构。
双塔虽然优美,但建设的难度却很大。因为每根塔柱都是弧形、且靠里倾斜,在浇注水泥时,必须用一个横架撑住两边,不然的话,弧形塔就会在重心的作用下向里倾斜,从而使弧形塔的外测拉伸断裂。
按照已有的施工技术,这个横架都属一次性施工设施,因两塔之间的每段横向长度都不同,每浇注一段桥塔,都要重新计算数据、重新制作横架。
而王殿永却将这种一次性施工辅助设施变成了可多次使用的施工装置。其具体做法,就是将横架从整体部件变成由法兰盘连接的多部件组合,中间装置两个千斤顶。这样一来,每浇注一段桥塔,就可根据横向长度、预顶力大小,自由调节该项装置的长度及预顶力大小。这不仅大幅提高了施工进度,也节约了材料费用。仅此一项技术,就为大桥节约了300多万元建设成本。
还培养出了9名技术骨干
王殿永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懈追求,也让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深受影响。截至目前,他通过实施江津迎宾长江大桥,先后为公司培养出了9名技术骨干。
靳春尚说,自江津迎宾长江大桥动工以来,项目部先后来过12名技术员,除3名从中建六局抽调过来,其他9人全部都是像他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这些新手,王殿永总是耐心指导,带着他们一起搞科技攻关。
因迎宾长江大桥毕竟是他们难得一遇的特大桥,技术要求很高,他们得到的锻炼也很大,因此短短几年间,这些新手便在业务上取得长足进步。目前,他们中的一些技术员已成了一些中小项目的总工程师。去年9月,王殿永也由总工程师被提拔为项目经理。
迎宾长江大桥的建设质量也获得了江津方面的高度认可。去年,江津将另外一座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也交由中建六局建设。而几江长江大桥项目的技术团队,也大多是从迎宾长江大桥项目部抽调过去的。
据了解,江津迎宾长江大桥预计可在明年6月建成通车,届时,从江津几江上主城二环仅需5分钟,比以前节约近半个小时。(记者周雨实习生李由)
(编辑:朱杉杉)
好了,关于“长江大桥”王殿永:建一座桥发明10件专利技术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