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怎样唤醒高校“沉睡”专利?》,如果您对怎样唤醒高校“沉睡”专利?感兴趣,请往下看。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专利转化难的问题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能够激活这些创新成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西部地区高校的知识产权研究人员,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专利转化的本质是专利运营,一个良好的专利转化模式,必须考虑参与各方利益的平衡与趋同,否则必然导致专利转化的失败,即便有偶然性的成功,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高校专利为何“沉睡”?大体而言,笔者总结有以下原因:一是高校专利创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市场,更多是面向科研。专利大多被用作科研的成果、项目结项的工具或者职称评审的凭据。二是高校缺乏推进专利转化的动力。相比企业而言,高校专利转化在队伍上缺少专业人员、在目标上缺少盈利导向、在考核上缺少硬性指标。三是部分高校专利利益机制的分配无法实现正向激励。即便一些高校重视并提高了发明人的分配比例,但又忽略了专业的转化队伍在此过程中的利益保障,导致了转化工作无人问津。四是专利转化的方式不断打消发明人及高校的积极性。目前高校专利转让的方式多为低端的买卖,高端的许可、入股乃至资本化的方式极端缺乏,削弱了高校专利的想像空间。
通过梳理不难看出,高校的专利转化实际涉及到了五个参与主体:政府、企业、高校、发明人以及转化团队,五个主体的目标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行为选择的不同:政府以公益为导向,追求社会的创新发展;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高校以科研为导向,追求专利所带来的增益价值;发明人和转化团队则以个人利益为导向,追求专利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理解了上述主体的行为选择及原因,就可以理解当下中国高校专利转化难的实质,即:现有专利转化模式下各方利益的矛盾导致转化各方动力的不足。因此,正视和解决“转化难”这一问题,就必须调整专利转化所涉及的五个主体利益的趋同,让所有参与方在这一模式下受益,这应该是解决高校专利转化难的根本之道。
秉承这一思路,笔者所在高校的知识产权中心与腾讯公司知识产权部门就专利运营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成立了“腾讯——重邮专利创意孵化中心”,目前在国内高校专利转化领域具有一定的标杆效应。具体而言,在专利创造上,企业主动发放需求,在孵化中心专业人员与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创意方案。企业对方案进行挑选,对符合要求的创意支付报酬,再经由专利代理人提交专利申请。整个过程所发生的费用则由企业承担。最终形成的专利,高校与企业共同拥有。在这一模式下,专利形成各方的利益均得到了照顾。孵化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提交专利申请近40余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1件。虽然该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一探索表明,对于高校专利转化难的问题,以利益平衡的专利运营思路进行运作,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重庆邮电大学知识产权中心赵长江何晓行)
(编辑:刘珊实习编辑:高云翔)
好了,关于“专利”怎样唤醒高校“沉睡”专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