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与市场共舞激活创新非遗保护探索“苏州方式”》,如果您对与市场共舞激活创新非遗保护探索“苏州方式”感兴趣,请往下看。
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时俱进,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4日晚,在当地电视时政访谈节目《对话苏州——传承历史文化留住“苏州味道”》中,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国强强调说:“祖先的文化基因,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保护好。”
在节目中,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人王祖德大师现场展示了一幅精心装裱过的经典作品“一团和气”,其功能不再是贴在大门上,而是面向手工艺品收藏这一“新市场”。王祖德说,这幅作品售价3800元,限量制作了200幅,现在已售出100多幅。
又有了新的市场,这让曾因传统市场消失而濒临绝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看到了新的生机。
虽然已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桃花坞木刻年画仍面临市场小、收入低、传承人少的难题。对此,徐国强提出,苏州要学习其他地方的好经验,比如位于四川地震灾区的绵竹年画,在探索市场方面就做得很好。他提出,发展、利用好非遗文化,才是真正的保护;越是少的、濒危的,越要重视。
与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坎坷中艰难前行不同的是,苏绣、玉雕等苏州非遗产品,在市场上堪称“辉煌”。苏州玉雕大师蒋喜在节目现场展示的两块小小玉牌,售价可达十三四万元。在苏州城南的一条陋巷——相王弄内,集中了大批的玉雕作坊,形成了完整的玉雕产业链,吸引着四方客商、以及爱玉之士纷至沓来。
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名家与新人都“跑码头”,让苏州评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4日晚的节目中,苏州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担任点评嘉宾。12岁就跟随父母跑码头的她,十年跑遍江浙沪,一年演出两三百场,艺术的历练使她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无不与她塑造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徐国强表示,仅仅保护起来还不行,要把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苏州桃花坞因唐伯虎而享有盛名,通过保护与更新工程,桃花坞将打造成为最集中、最完善的苏州非遗、中国非遗大本营。
物质社会中,历史文化如何代代相传?徐国强认为,艺术家已经成为“新吴文化”的符号。苏州要扶持艺术家在苏州生活、创作,传承、更新文化。
据介绍,苏州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性扶持已构筑起法规建设、组织健全与资金投入三方面保障体系。2004年,苏州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这是全国城市中在该领域的第一部政府规章;2006年,苏州市人大制定通过了《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非遗专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2005年起,苏州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拨款300万。
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龚平透露,苏州现拥有6项“世界级”、29项国家级、64项省级非遗,位居全国各类城市前列。
好了,关于“苏州”与市场共舞激活创新非遗保护探索“苏州方式”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