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媒体融合内容先行》,如果您对媒体融合内容先行感兴趣,请往下看。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传达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正式启动。国内媒体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被确立下来,紧随其后的便是确定推进融合的策略、方法和进程。在笔者看来,媒体融合的基础是内容的融合,唯有内容实现了跨媒介平台自由顺畅的流动,媒介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近些年,传统媒体的发展势头明显低于新兴媒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技术手段、传播途径相对滞后外,更多源自于其脖颈上套着的“枷锁”。这种制约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锁定了传统媒体内容的边界。多年来报刊不能办电视、广播,电视、广播不能办报(近年已有松动)的严禁跨界发展规定,束缚着传统传媒人的聪明才智。其二为限定了传统媒体内容覆盖的边界。严禁跨地域发展的规定导致传统媒体只能在一个个格子里发展和创新,束缚着传统媒体的发展边际。
与传统媒体相反,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全无上述束手束脚的限制。新兴媒体提供了从图片、文字到视频、音频等全覆盖的内容,不但能满足用户全面的信息需求,还能为用户提供消费需求、生活需求、娱乐需求等,并配以互动、即时的新特性,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媒介传播的主力军。
因此,借助媒介融合发展的契机,制定出符合媒体未来发展规律的蓝图,出台全新的行业管理标准、行业发展规范,搭建全新的行业发展平台,是让传统媒体焕发生机,继续发挥内容版权优势,不被边缘化的迫切内在需要。
以电视媒体为例,笔者认为,当前阶段推进电视媒体内容的融合,可以通过提升电视节目在各播出终端的口碑;建立广泛的收看、关注人群,形成跨传播平台的信息传递和联动;深度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有利内容传播的积极因素抑制不利因素这三大法宝实现。
首先,多屏传播的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既要守住现有电视端的传播阵地,又要积极向新的播出终端延展业务,并将重心逐步移至趋势性的传播平台——移动终端。近10年来,传统广电媒体在探索新媒体、新传播平台上是积极主动的,以央视网为例,其出现远早于如今的国内网络视频巨头优酷土豆。早在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便建立了央视网并开始试运行,央视网也成为我国最早发布中文信息的网站之一。依托央视特有的新闻采编及节目资源,央视网在创建之初曾被寄予厚望。然而,虽标榜为互联网公司,但央视网缺少互联网企业最根本的基因和思维,传统广电媒体多年来依靠政策壁垒形成的封闭式发展模式,让央视网难以适应互联网充分竞争的发展业态。
其次,培养稳定的跨平台用户群,实现信息的多平台联动传递。全媒体业态传播是大趋势,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尚都处在“跑马圈地”阶段,目前市场中尚未形成全媒体传播的品牌企业,更没有“巨无霸”型的企业诞生。而在用户层面,更谈不到全媒体传播品牌的忠诚度了。此时,抢占用户,引导用户形成多平台收看、联动参与习惯,以及树立全媒体传播平台品牌口碑的成本最低。
另外,挖掘有价值的宝贵内容信息,转化节目中的不利因素。电视行业从业者都知道,每档栏目都有吸引用户的长项和让用户厌烦的短板。通过对全媒体传播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找到并隔离节目的不利因素,充分释放出有利于节目传播的有利因素,让用户买账,是全媒体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当然,这是建立在多平台联动传递基础之上的。
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打的火热”,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广东卫视的《Hello中国》《全球零距离》《财经郎眼》,深圳卫视的《年代秀》等栏目火爆网络。但笔者认为,未来3年至5年,伴随网络新媒体自制节目质量的提高、网民移动收视习惯的形成以及无线充电方式的普及,电视(终端)将被边缘化。如今,网络高品质的自制节目版权反向导入电视荧屏已经出现,并有扩大趋势。因此,媒体人应抓住技术革新的历史性契机,尽快以接受、拥抱的心态,立足全媒体跨屏传播,打通电视平台与网络新媒体平台,将电视节目升级为大视频节目,并借助大数据挖掘,将节目精准传送给每一个需要的用户。
在融合发展中,传统媒体一方面不可因曾经的“江湖”地位自居,紧握内容版权高高在上,另一方面也不能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对新媒体来说,既要继续发挥互动、即时的先天优势,同时又需在通行的游戏规则下健康发展,这样才能推进优质内容在各媒介顺畅流动,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杜泽壮,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媒体”媒体融合内容先行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