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中国光伏产业靠什么走出“寒冬”?》,如果您对中国光伏产业靠什么走出“寒冬”?感兴趣,请往下看。
“历经破产重组的尚德又苏醒了!”近日,业界传播的这条消息,令刚刚经历了一场“寒冬”的国内光伏产业为之一振。同行们几乎都知道,当年曾是全球光伏企业龙头老大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公司),由于一味冒进,忽视了知识产权管理,迅速滑向低谷,遭遇破产厄运。这几乎是一部分企业的典型代表。但是,今天这个“标杆”又回到了竞争的舞台,意味着什么呢?
“实践证明,市场竞争固然残酷,但拥有知识产权才是企业生存的依托,发展的‘底气’。”近日,谈起企业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尚德公司现任总裁熊海波深有感触地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在一定程度上,知识产权就是光伏产业兴衰的标志之一。
专利助力产业振兴
如果细细考察尚德公司的经历,可以给许多企业带来有益的启示。
732件专利,对于今天的尚德公司来说,涵盖了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再到产品外观的几乎所有技术环节,构筑了这家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利器和盾牌。但是,作为尚德公司新掌门人的熊海波对此仍不满足,如今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在他的眼中,这些无形的专利与企业的振兴息息相关。
“带层压件定位功能的太阳能组件用边框”“一种丝网印刷检查模块”“一种晶体硅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翻看尚德公司如今的专利,与之前相比,三种专利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实,尚德公司所发生的这种变化,正是国内光伏企业近年来共同发生的变化。最新发布的《2014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内光伏企业的专利申请结构与前几年相比有了较大变化。按照行业平均值计算,10年前,国内光伏企业近80%的专利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而且大多为外围专利,缺乏高质量的基础专利;约有近70%的专利效益不明显;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较少,导致专利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如今,发明专利占比明显提升,前沿技术和独有技术不断涌现,为国内光伏企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就尚德公司而言,目前该企业已经在无锡和上海建立了两大研发中心,并且在技术分支上各有侧重。上海研发中心主要致力于薄膜光伏电池的研究,这是一项有助于减少未来光伏发电成本的前沿技术。在这样高投入的运作下,尚德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碲化镉电池转化率已达到8%左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专利数量和质量的迅速增长,使尚德公司的产品正在崛起。2014年,尚德公司的光伏组件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4吉瓦(GW),与其2012年鼎盛时期的水平相当。目前,尚德公司已被业内权威的彭博新能源重新列入一级太阳能供应商名单。
“金融危机与产能过剩带来的竞争,曾经使尚德公司这样的光伏企业遭遇坎坷,在现今环境下,努力适应大趋势,走创新与知识产权之路,才是光伏产业振兴的希望所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吕芳等专家如是说。
市场竞争创新取胜
近年来,全球的光伏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核心技术方面,美国、日本、欧洲一直在产业链的高端位居优势,虽然新兴市场需求有所增长,但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由于缺乏核心专利的优势,因此并没有掌握控制光伏产业链的能力。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全球光伏组件需求预估在51.4吉瓦,主要市场仍为中、美、日等国家或地区,约占整体57%的份额,但相较2014年,中低端产品将有所下滑,技术含量更高的高端产品需求有所上升。
在国内,汉能、昌盛日电、尚德、赛维LDK……近年来业内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光伏企业,经历市场竞争的挤压后出现分化。目前,只有汉能、昌盛日电等为数不多的光伏企业,紧紧依托创新与知识产权,才历经“严寒”,赢得先机,逐渐做大做强。
其中,汉能公司作为优胜劣汰市场规则的优胜者,不但加强自主研发,还在国外寻找机会购买专利,甚至为了专利,不惜重金收购有价值的企业。2012年,在全球光伏产业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汉能公司重金收购了德国SolibroGmbh公司,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收购了3家美国知名的光伏公司,这4家公司都有先进的高效柔性薄膜技术,从而使汉能的发展走上了快速路。
近两年,我国支持发展光伏等新能源的政策不断出台,为光伏市场注入了“催化剂”。《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均将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导向和指引,为光伏产业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春天。
“尽管市场环境已经更好,但重回巅峰主要还得靠企业自己。”对于国内正在成长中的光伏产业来说,熊海波的话颇有些意味深长。他认为,归根结底,知识产权是振兴光伏企业的一剂良方。(鲁言)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光伏”中国光伏产业靠什么走出“寒冬”?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