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本网讯]知识产权:要为农粮备“底墒”》,如果您对[本网讯]知识产权:要为农粮备“底墒”感兴趣,请往下看。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目前,我国从南向北的多个产粮区正进入春耕农忙时节。近日,为做好春耕生产,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各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大力推动适用的专利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来应对多变的自然条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服务。
应用新技术助粮食增产
进入春耕季节,多个产粮大省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服务春耕。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开办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班;湖南省知识产权局推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行动;吉林省知识产权局近日举办了特色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培训班,结合实际为来自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讲授了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农业领域专利申请及审查等课程。同时,更多的地区将一些专利技术在实践中予以推广应用。
4月11日,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栏目中查询到,目前已获权或公开的关于“抗旱技术”的中国专利有277件,其中90%为发明专利,包括从植物生长、灌溉方式、辅助技术等方面进行研发的节水抗旱、防灾减灾技术,对保证农作物稳定增产起到了一定作用。如专利号为ZL200610131953.7、名称为“永业植物生命素”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申请人为内蒙古永业集团,其为一种纯天然植物生长素,可使多种农作物实现有效节水抗旱作用。在当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该发明专利所做的田间实验表明,作物使用了永业植物生命素后,可以将亩产量在节水抗旱的基础上提高10%到30%。因此,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应用该专利技术。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因此,按照《意见》要求,推广应用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节水抗旱、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推广新品种助农民增收
“必须把高产优质与节水抗旱结合起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罗利军表示,中国水稻种植的现状是,水资源不够充足,经常面临干旱等自然灾害,中低产田的比例较高。
近年来,在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个地区因地制宜,进行的节水抗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大致包括了我国北方的16个省、市、区的741个县,这一地区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小麦主产区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进入春耕以来,各地知识产权部门把支持推广适宜的农作物新品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在水稻方面,新近通过新品种评审的“沪旱3号”水稻去年在湖北孝感、洪湖试验示范种植,平均亩产量超过650公斤。该品种在湖北省江汉平原种植200亩,全生育期135天,平均亩产量达708公斤,与优质高产的常规杂交稻产量持平,在成本下降的同时,为农民增收开拓了空间。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认为,农作物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抗旱节水、优质高产、少用化肥”的“绿色超级作物”,要走转变观念、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因此,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必不可少。(赵建国)
好了,关于“农作物”[本网讯]知识产权:要为农粮备“底墒”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