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非遗传承梁平成为“重庆NO.1”》,如果您对非遗传承梁平成为“重庆NO.1”感兴趣,请往下看。
今年6月6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此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面向全国,为表彰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级传承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设立的专业奖项。首批60位获奖者中不乏梅葆玖等艺术大师,梁平县癞子锣鼓国家级传承人刘官胜也赫然在列。
非遗传承梁平成为“重庆NO.1”
今年57岁的刘官胜是梁平县龙门镇三官村农民,6岁开始随父学习癞子锣鼓,是梁平4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也是重庆唯一获“薪传奖”的非遗传承人。刘官胜表示,他将用获得的2万元奖金办一个癞子锣鼓传习所,把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咱梁平的"非遗"项目在全市最多,传承最好!”梁平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言辞间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据其介绍,梁平目前拥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7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级传承人88名,位列全市38个区县之首。早在2008年,梁平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产业化为梁平非遗注入新生命
梁平的非遗保护传承,为何能蓬勃开展?这位负责人认为,文化产业化是个中核心原因。
以国家级非遗“梁平竹帘”为例。梁平通过工业化设计,使其具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通过积极引导,将全县竹帘企业由2家发展到4家,年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约600万元,并成功申报“梁平竹帘”为国家地理商标。日渐壮大的产业规模和鹊起的声名形成良性互动,梁平竹帘的保护传承得到有序推进。目前,共有10多种融入了非遗元素的工业产品已成功试制出样品,梁平年画衫已经成功完成首批生产;已出版《梁平风情专题邮册》、《梁平木版年画明信片》及《邮政贺卡》,印发了年画挂历200多万张,梁平年画成功入选中国邮票发行题材向全世界发行。
并非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像梁平竹帘制作一样,有经济产品作为载体。面对更多的这类非遗,梁平采取努力发展文艺演艺,形成演艺产业的方式来保护传承。
一方面,梁平将辖区部分乡镇、学校、企业分别命名为“梁山灯戏”、“癞子锣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或传承实验基地,大量培养非遗传承后备人才。另一方面,梁平倾力打造创新剧目,为传统非遗注入新鲜元素,重新赋予其市场生命力。新创作的梁山灯戏《抢公公》、《招女婿》等传播现代文明新风尚的剧目及经过精心编排的少儿癞子锣鼓等,已成为梁平县及周边区域红白喜事、开业庆典必点的剧目。有了市场,民间教授、传承非遗的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编辑:肖悦)
好了,关于“文化遗产”非遗传承梁平成为“重庆NO.1”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