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若雨中文网等网站被查处盛大文学再战盗版 “杭州”杭州围绕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成果转化”甘肃省举办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研讨班 “不良”“微信”商标缘何不能注册? “商标”越南商标撤销条款进一步完善 “种子”《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出台 “松溪县”福建南平30多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专利培训 “自主创新”杨宝奎委员:自主创新需四条件军民融合双方都要努力 “间房”使用“六间房”商标一审被判侵权 “苏打”代工生产侵权产品,广东四会一饮料企业被罚3万元 “声音”受版权纠纷影响“好声音”标志换了转椅也要换 “扫黄打非”广西销毁侵权盗版制品及非法出版物86万件 “新品种”宁波又诞生5个植物新品种 “市场”北京大兴开展儿童用品市场专项检查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覆盖成都21个工业园区 “马尼拉”韩国版权委员会在菲律宾开设版权分所 “淮南”创新,淮南矿业实现科学发展最强大的引擎 “厦门”厦门知识产权进驻市政服务中心 “标志”雅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 “响水”多彩GI(黑龙江篇) “蚌埠市”蚌埠:老工业基地强化自主研发提升创新能力 “专利”广西举办专利代理机构业务能力促进培训班 “新材料”烟台建设化工新材料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县级市”广州市首设全领域专利数据平台 “国外”电商行业吹响优质品牌的“集结号” “福田”京城首批千件专利企业称号授予福田 “商标”苍南警方破获制造假商标大案 “中国”Medidata提升云技术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应用 “品牌”第二届中国经济与品牌创新峰会落幕 “印章”杭州上线全国首个区块链电子印章应用平台 “商标”“商标五局”2019年度会议在日本举行 “专利”江苏举办2015年度全省专利行政执法与维权援助培训班 “歙县”歙县18位科班出身的砚雕人被颁发首批“非遗传承人”证书 “中国”中国重汽向巴西出口两千辆重卡 “兔子”炫动传播:创新营销方式是关键 “高通”高通:中国专利权收入商讨有进展 “郑州市”2013年河南注册商标申请量达5.7万余件 “文化遗产”湖北武汉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标志”贵州黔东南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检查 “专项整治”广东查处制售假案逾6万宗涉案货值68亿 “美元”昆交会首日外经贸成交41.72亿美元 “专利”佛山高明筹建塑料产业专利联盟应对纠纷 “标准”我国标准版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北京市”北京版权登记和版权输出创历史新高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2017年有望得到突破 “河东区”“商标保姆”为企业发展抢占“滩头阵地” “互联网”法定许可“网开一面”有赖提高付酬标准 “动漫”河南设立5000万元动漫产业专项资金 “知识产权”新疆强化知识产权服务 “品种”恩施州农科院四个新品种通过省级认定

“盛大”若雨中文网等网站被查处盛大文学再战盗版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欺骗性标志为何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如果您对欺骗性标志为何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感兴趣,请往下看。

浙江省爱侣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9月25日在第10类假肢、震动按摩仪等商品上申请注册“CYBERSKIN”商标,后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下称商评委)以该商标违反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为由驳回。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CYBERSKIN”为一种人造皮肤材料,诉争商标“CYBERSKIN”使用在假肢等商品上,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材质等特点产生误认,据此判决维持了商评委的被诉决定。

欺骗性标志是指标志本身或其构成要素具有欺骗性,容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产地、质量、品质、特点等产生错误的认识,误导消费者。我国现行商标法明确与欺骗性有关的条款为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该条款与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下称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相同条款相比,原先的“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规定修改为“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在该条款的适用上需要同时满足夸大宣传和具有欺骗性两个要件,这也就导致对于大量没有夸大宣传但是具有欺骗性的标志无法适用该条款进行规制。对此,此前司法实践中的变通做法是适用商标法的不良影响条款,认定其具有不良影响。但不良影响条款主要针对的是公序良俗,如此适用势必会改变不良影响条款的原有含义,造成不良影响条款的错位,而现有表述也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表述更为接近。

那么,在如何理解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规定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欺骗性”更多强调商品本身与标志所描述内容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欺骗性,而“误认”则更多强调一种程度,即要求这种欺骗性达到在相关公众中产生误认并影响其消费决定的程度。“欺骗性”与“误认”应为递进关系,“欺骗性”是前提,而“误认”则是核心。在具体认定是否违反该条款时,通常要求商标或其构成要素对指定使用商品的产地、原料、性质、功能、特点等进行了与商品本身属性密切相关的描述,但这种描述是虚假的或引人误解的,而且这种虚假描述应达到足以误导相关公众消费的程度。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欺骗可能性的判定通常采用相对严格的标准,即在不能证明是真实的情况下则推定为虚假。而在真假不明的情况下,有时会适用上述条款和显著性条款来进行认定,即如果存在虚假则属于欺骗性标志,而如果非虚假则属于描述性标志,不具有显著性。此外,在个别案件中存在过严掌握“误导”标准的情况,即忽视误导可能性的大小,认为只要存在误导可能性就不予注册,笔者认为这种过严的标准并不可取,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应当避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刘炫孜)

(编辑:白逸群实习编辑:高云翔)

好了,关于“欺骗性”欺骗性标志为何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