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深挖潜能重创新,把好审查第一关》,如果您对深挖潜能重创新,把好审查第一关感兴趣,请往下看。
“他们都挺忙的。”这是其他处室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外观设计审查部分类处(下称分类处)的普遍印象。工作相对繁杂,内容又格外重要,分类处在处室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获得了其他处室的高度认可。
“分类是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审批流程的第一道关,只有把好这道关才能为审查提质增效打下扎实的基础。”分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分类处不断挖掘潜力、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推进外观设计智能分类引擎的升级改造,在解决分类积压问题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审查质量和效率。不仅如此,分类处以点带面、及时跟进特定产品及领域,不断推进分类规则的明确与固化,积极参与《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的修订工作,将中国声音传向世界。正因如此出色的工作,在2019年度局专利审查质量保障优秀处室评选中,分类处载誉而归。
小处室,大能量
与其他处室相比,分类处的人员不多,仅有4人编制,不过需要处理的工作却丝毫不轻松。“目前,分类处承担了涉及外观设计分类的所有相关工作,包括近70万件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分类、《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的修订与维护、分类业务规则的制定、分类培训、参与相关的国际交流,以及外观设计智能分类引擎的运行监控等工作。”分类处相关人员进一步向记者介绍。
为了让各项工作都能高质量稳定地进行,分类处不断挖潜,逐渐探索出模块化管理的工作方式。“所谓模块化管理,就是将处内工作进行划块,由专人对不同的模块负责,处长对各个模块进行工作指导和监控。”分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专人专责,能够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迅速提升每人独当一面的能力,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工作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有分工,更要有合作。分类处工作内容繁杂又相对独立,因此就更需要一种有效合作的形式提升凝聚力。而充分利用处室工作例会制度与全面谈心制度,便是分类处凝心聚力的好方法。
在定期例会上,处内人员会互相通报前期工作内容,同时也会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集思广益,找到可行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及要求,将个人分工与团队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探讨具体工作,每次例会还会根据工作运行的情况设定相应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对工作的指导。比如,分类处在年初会以全年工作目标作为主题,有新人加入时会设定“加快角色转换”“强化责任意识”等主题,从而形成人人有担当、事事有落实的工作氛围。“知其所长、取其所长、补己之短,例会制度有助于我们互相了解、熟悉各自的工作内容,从处级层面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快速补齐自身短板。”分类处相关人员表示。
对于全面谈心制度,在分类处相关负责人看来,以谈心为抓手,既谈处内工作又关注个人发展,既能舒缓工作压力,还能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效果。
强质量,提效率
为打赢专利审查提质增效攻坚战,分类处多措并举,从完善审查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分类规则的明确与固化、优化智能分类引擎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提质增效工作。
为了完善审查质量保障体系,分类处及时制定了《2019年分类处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将工作目标明确。对于新审查员的分类培训,分别制定了培训、实习和实践各个阶段的管理办法,切实把好业务培训关。此外,针对智能分类引擎的运行情况,制定了《智能分类专项核查办法》,并以此开展专项核查工作,2019年度核查案件数量超过2.1万件。不仅如此,处内还通过建立台账制度不断促进智能分类引擎的优化。
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5月,外观设计智能辅助审查系统成功上线,智能分类引擎在通过率达到95%、准确率达到90%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分类积压的问题。在不断优化智能分类的同时,分类处还探索性地在电子申请客户端引入了分类号自动标引的新功能,并依据分类的置信度用不同颜色对不同来源案件的分类号进行标注,极大地提升了审查质量和效率。
分类规则的明确与固化对审查工作而言至关重要。对此,分类处针对特定类别和产品制定了多项分类业务规范,同时配合《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及时调整GUI外观设计的分类规则。更让审查员们赞不绝口的是分类处编撰完成的《图释<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有审查员向记者介绍:“图释分类表以图释文、图文并茂,明确了相关类别的界限,辨析了相关联的产品,全面而深入地解析了《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而且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该分类表在编排上采用背景标识,使图释内容一目了然,可读性非常强。在审查实践中,该书有助于审查员克服东西方文化和语言差异带来的对国际分类法理解的困难,解决《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的部分类别界限模糊等问题,同时对规范外观设计分类工作、保障分类标准执行的一致性大有裨益。”
不仅如此,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审查处的分类问题,在部门的支持下,分类处积极推进,在各审查处设立分类助理,搭建起审查与分类之间的业务桥梁。“分类助理定位是处内领域的分类专家,通过开展处内讲座等形式,提升审查员的分类业务能力。当然,我们也会设定年度分类业务提升主题,对讲座的内容进行指导。”分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立分类助理,不仅有利于审查员们对分类业务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分类表修订、分类研究和规则完善等工作的开展。
精业务,重交流
近年来,分类处在保障分类流程有效畅通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国际外观设计分类体系的完善。自2012年以来,分类处积极组织、参与了第11、12、13、14届洛迦诺联盟国家专家委员会会议的提案工作,对《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从利于检索使用、解决分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体现中国特色等角度出发,提出分类表修订提案300余项。
“从最开始主动申请参与,到形成一种惯例,分类处在此期间倾注了大量心血。”分类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同事在日内瓦的会议现场开会,留在国内的专家组也没有停歇,虽然每次开会时都是北京时间的深夜,但大家都在深夜抱着手机实时了解前方动态。前方遇到问题,后方第一时间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经常是前方开一个星期的会,后方抱着手机同样熬一个星期的夜。”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分类处探索出“实务性课题研究+国际交流提前沟通+共享会议”的工作方式,使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提案通过率逐届上升,2017年的提案通过率达到了89.4%,远远超出71.4%的平均提案通过率。
正是在改革创新中真抓实干、不断探索,分类处这个“小处室”焕发出大能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其被评选为2019年度局专利审查质量保障优秀处室。
“真心相待、敬业守责、敢于担当、止于至善”,这是分类处一直以来践行的准则。“随着提质增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分类处也将不断开动脑筋,挖掘潜力,做到‘足未满足,处于高处寻高处;步不停步,行已远行再远行’。”分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张彬彬)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工作”深挖潜能重创新,把好审查第一关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