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非职务发明转化有三“难”》,如果您对非职务发明转化有三“难”感兴趣,请往下看。
难以得到同行认同难以获得政府支持难以获得“组织”资助
非职务发明转化有三“难”
中国发明家论坛5月10下午开幕,记者在现场仔细观察发现,那些非职务发明人明显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比职务发明人更喜欢“抢镜头”。
中国发明协会秘书长鹿大汉告诉记者,在我国非职务发明人是个庞大的群体,非职务发明专利数量一直占我国专利半壁江山,但这些民间的创新力量平时却因种种原因不受重视,成果转化一直处于三“难”的尴尬状态——难以得到同行认同。几天前,一位河北农民的信件从国家信访局转到中国发明协会,鹿大汉对其中的一段话印象深刻,这位农民多年研究一个物理学问题,四处去信甚至登门求教,基本无人理会。给中科院物理所的去信终于收到回复,但复信却说:“我们没有授权对民间发明进行评价。”
“大院大所的专家们如果能给予指导,会给这些非职务发明人带来很大的鼓励和帮助。”鹿大汉说,但这条路一直不畅,他们没有这个职能,我们也很难要求。
难以获得政府支持。记者不时会收到一些非职务发明人的来信,希望帮忙把他们的专利技术材料送到有关政府部门。但令记者困惑的是,不知该把这些材料送到哪儿。有些非职务发明人也反映,自己也试图去相关部委毛遂自荐,结果多数吃了“闭门羹”。
难以获得“组织”资助。午饭时间,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朱丽兰被一位上海发明人缠住,“汇报”他的专利。朱丽兰放下筷子认真地听。鹿大汉告诉记者,每次协会组织活动,大批的非职务发明人都会跑来找他们倾诉。作为发明人的“家”,他们都会非常真诚地和每一位发明人沟通。但发明人最想得到的资金支持,作为民间团体的发明协会却无能为力。“没法表态只能虚说。”鹿大汉说。
发明成果转化难,非职务发明的转化更是难上加难。虽然像李官奇那样的农民发明家,成功将自己的发明产业化并获国家科技奖,但真正懂发明、懂经营又有钱的非职务发明人毕竟是少数。多位接受采访的非职务发明人都向记者表示:希望有人能关注他们的发明成果,让这些成果实现产业化。
据统计,近两年我国每年授权的非职务发明专利有1万3千多件,“就算我们只支持其中百分之一或是千分之一,也会带来不小的效益。”鹿大汉说。(刘莉)
好了,关于“发明人”非职务发明转化有三“难”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