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宁波非遗传承与保护让百姓亲近非遗》,如果您对宁波非遗传承与保护让百姓亲近非遗感兴趣,请往下看。
日前,由浙江省宁波市文化馆主办的首届阿拉非遗汇精彩落幕,来自杭州、湖州、温州、金华等地的中华老字号近30项和宁波优秀非遗项目近40项进行了展示。此外,非遗项目展演、非遗课堂培训、非遗小卫士才艺大赛等互动活动,共吸引了2.5万余名群众的热情围观。阿拉非遗汇让宁波百姓在国庆长假玩出了文化范儿。
“亲近传承共享”是宁波市文化馆在首届阿拉非遗汇上提出的响亮口号和活动主旨,这也正是对宁波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十年发展历程的总结和提炼。
非遗汇一场开放创新的文化盛会
多年来,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一直致力于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益活动模式,不断尝试与不同的社会主体共同投身非遗保护工作。阿拉非遗汇是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精心策划举办的一项创新活动,延续了宁波市文化馆一直以来遵循的开放创新、联合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运作理念。由于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首届阿拉非遗汇受到了宁波文化广场管理部门的盛情邀请,在双方的通力协作下,非遗汇活动也成了文化广场市民文化节中的最大亮点。本届阿拉非遗汇还邀请了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宁波移动电视等社会力量的加盟与合作,共同打造了这场宁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最广的非遗展示展演盛会。
首届阿拉非遗汇将“亲近传承共享”作为活动主旨,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各项活动的创意中。大量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进驻,是本届非遗汇的一大亮点,他们中的不少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项目的保护单位杭州福兴丝绸厂,就将一架3米长的杭罗织造机搬到了非遗汇现场,令宁波观众大开眼界。宁波汤团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组织了汤团免费品尝活动,引来众人争相排队。这些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老字号,给本届非遗汇带来了超强人气,很好地体现了非遗汇的活动宗旨。
在“薪火相传——优秀非遗项目展示”活动中,余姚土布、慈城水磨年糕等项目的传承人,不仅带来了自己的特色产品,还在展会现场展示了传承百年的老手艺。“古今风韵——优秀非遗项目展演”的舞台前,围满了高举相机和手机的市民,不少家长把孩子扛在肩头,争相一睹宁波奉化、北仑等地民间艺人带来的穿山造趺、木偶摔跤、龙舞狮舞等精彩表演。
这场亲近传统、传承文明的文化盛会受到了宁波百姓的热烈追捧,从奉化赶来的裘女士和朋友围着制作越窑青瓷的展位,一边拍照一边赞叹:“头一次看怎么做青瓷的,这机会太难得了,看也看不够。”衢州邵永丰麻饼、宁波桑洲麦饼等展位前大排长龙,师傅们忙得午饭都顾不上吃。原定于下午4点的撤展时间被一推再推,不少市民直到晚上6点还不肯离去,不停地追问工作人员:“这样的活动阿拉太喜欢了,明年还有吗?”
亲近搭建让百姓了解非遗的公益平台
揉、搓、捏、按……近30位小朋友在面塑老师曲海田的指导下,学得有模有样。姜同学举起刚刚做好的风车,兴奋地说:“玩自己亲手做的玩具太有成就感了。”除了数十项非遗项目展示和表演,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将自创品牌活动“非遗课堂”搬到了非遗汇现场,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近百名市民跟着传承人学起了纸风车、粽叶编织、面塑等手工技艺,教学现场堪称火爆。
“非遗课堂”作为一个让百姓了解非遗、亲近非遗的公益平台,2013年初由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与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6区文化馆联合打造,充分整合全市非遗资源,大范围、大力度地向民众推介非遗项目,让有兴趣的市民能在家门口学习非遗技艺,以更周到的服务让民众享受真正的实惠。“非遗课堂”课程内容丰富,包括风筝制作、四明内家拳、宁波金银彩绣、宁波菜烧制技艺、奉化布龙表演等。2013年上半年,人气火爆的“非遗课堂”开班200多期,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备受欢迎的宁波菜烧制技艺一门课程就开了3期,培训学员近百名,还不断有人要求加课。
传统节日活动、文化遗产日活动、非遗进社区活动都是为老百姓亲近非遗搭建的通道。春节、元宵节的灯谜活动,清明节的风筝制作技艺培训、放风筝活动,端午节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示,中秋节的曲艺专场演出……每一个传统节日,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都要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让非遗项目、传承人与广大市民亲密接触。2013年的“品味端午,传承文明”端午节活动,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次,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了宁波非遗的魅力。活动当天下午2点的演出,传承人们早上10点多就赶到了现场候场,满头银丝的老观众更是中午12点就在台下坐定,不舍得离开一步。传承人登台表演的机会有限,观众能欣赏到本地原汁原味非遗表演的机会也属难得,因而双方都格外珍惜这短暂而珍贵的时光。
传承开创非遗保护的宁波模式
开展非遗相关活动可以达到普及非遗知识的目的,但要做好传承工作,则必须将培养后继人才落到实处。通过10年的探索和总结,宁波成功地推出了社会传承与学校传承两种方式,开创了非遗保护的宁波模式。
社会传承:“三位一体”保护
2009年,宁波市为了解决非遗“重申报,轻保护”的难题,创造性地推出了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2010年,首次将“三位一体”的概念应用在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评审中,要求申报市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必须有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这一举措使宁波市在非遗保护工作上迈进了一大步,非遗保护工作走上了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目前,宁波市在“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下,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71项,对应208个传承基地。这些承载着传承使命的基地有企业、文化单位、专业团体、村委会、学校等。在宁波工艺美术史上久负盛名的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合称“三金一嵌”,近年来,这4个项目经过申报名录、命名传承人、确定传承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厂带馆的保护之路。朱金漆木雕传承基地通过工作带徒、与学校合作等方式培养传承人,制作队伍已经发展到60余人。朱金漆木雕、金银彩绣等非遗项目还相继建成了艺术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今年,宁波市又成功创建了非遗“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通过一系列细化的评估指标,使“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学校传承:非遗进校园
非遗传承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接班人的问题。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利用学校提倡特色办学的契机,让非遗项目与学校结亲,兴起了一股非遗进校园的热潮。姚剧的传承基地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的徐校长说:“把非遗项目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既能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双赢。”
在文化、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传承人、学校等各方的推动下,宁波市现有超过1/5的非遗项目在校园落地生根,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8个类别。
此外,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还面向小学生举办讲座、观摩、展示、展演等活动。今年暑期,第二期“非遗小卫士”培训班组成了少儿内家拳队和少儿舞龙队两支品牌团队。由9名男生和7名女生组成的少儿内家拳表演队,还在本次阿拉非遗汇开幕当天登上了“古今风韵——优秀非遗项目展演”的舞台。目前,已有数千名“非遗小卫士”活跃在宁波的非遗保护领域。
共享非遗成为走向世界的特色名片
近年来,宁波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仅在活动开展和机制创新等方面亮点纷呈,更以多种形式频繁亮相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舞台,成为宁波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
在宁波各类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非遗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从2008年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国际文化节和库布克国际文化节,到2011年韩国大邱友好城市日,再到2013年德国法兰克福宁波旅游推介会,朱金漆木雕、奉化布龙、青瓷瓯乐等一大批宁波非遗珍品远赴法国、英国、奥地利、匈牙利等10余个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当地民众喜爱和关注的焦点。
在上海世博会、义乌文博会、深圳文博会、青海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等盛会上,宁波的非遗企业和产品也得到了极好的宣传和推动。宁波金银彩绣传承基地就是借此带动企业研发出了香袋、女士钱包等服饰配件和文化礼品,同时创作了《甬城风情图》、《博古四条屏》等多幅获奖作品。
此外,以本土非遗为素材的文艺作品,更成为宁波文化舞台上的新宠。从宁波市文化馆创作并勇夺文化部群星奖的音乐作品《阿拉村里的巧匠郎》和《艾格伦登呦》,到宁波市歌舞团创排的舞剧《十里红妆》,再到新近亮相京城的歌剧《红帮裁缝》,无不在宁波非遗宝库中汲取了营养。10月15日首届阿拉非遗汇的压轴表演——甬剧非遗小戏展演,则是宁波市甬剧团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发掘出的传统剧目代表作。演出将4出濒临失传的滩簧小戏重现舞台,关于这场演出的每一则消息,都深深牵动着宁波百姓的心。
首届阿拉非遗汇不仅让百姓饱了眼福和口福,还给宁波与省内外非遗项目搭建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不少老字号在传承保护工作的先进做法,也给宁波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经验。透过这场汇聚众多非遗精粹的展示展演盛会,大家也欣喜地看到宁波非遗的未来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怀揣着“让百姓亲近非遗,让文化传承发展,让人类共享成果”的美好憧憬,宁波非遗将从这里再次出发,走向下一个更加辉煌的十年!(郑志玥李双)
(编辑:秦韵)
好了,关于“宁波”宁波非遗传承与保护让百姓亲近非遗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