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专利导航:拨开产业转型迷雾》,如果您对专利导航:拨开产业转型迷雾感兴趣,请往下看。
如果你是一名研发者,你肯定希望有一个途径去判断自己的研发是否与前人重复,你也希望有机会寻找到新的更多的研发点。这时,专利信息就能提供帮助。浩瀚复杂的专利信息就像一个庞大的导航仪,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技术所处的法律状态,从而拨开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重重迷雾。这就是专利导航产业,一个将专利与技术、产业、经济紧密融合的新领域。
为了对专利导航产业有更多理论研究,并推动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的开展,今年7月,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正式落户江苏镇江。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专利导航试点工程以来建立的首个国家级研究机构,这意味着我国对专利导航产业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全新课题
“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是利用专利固有的技术和法律特性,以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和专利分析为基础,把专利运用嵌入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和支撑产业科学发展的探索性工作。”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主任、镇江高专副校长陆介平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其主要目的是探索建立专利信息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度融合、专利创造与产业创新能力高度匹配、专利布局对产业竞争地位保障有力、专利价值实现对产业运行效益支撑有效的工作机制,旨在推动重点产业的专利协同运用,培育形成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新模式。”
对于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选择镇江的初衷,陆介平表示,主要是基于此前镇江承担了专利运用、专利价值分析等课题研究,在知识产权投融资、贯彻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专利运用的深度研究上有一定的积累,并形成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专利运用研究团队。在陆介平看来,专利导航是对专利运用的深化,是把专利分析与企业、产业和园区的发展实践所做的一次深度结合,体现了专利的高端运用,同时促进了产业的高端发展,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此前开展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些积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基地建设,能够深入和系统地研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形成专利布局,通过专利运营业态的研究和探索,充分体专利的商业价值。在做好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同时,围绕专利导航实验区建设、专利协同运用和专利运营试点工作进行服务,实现专利运用与产业发展的融合。”陆介平说。
根据规划,我国将利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有效模式。陆介平说:“目前,研究基地在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中主要有这几方面的任务,一是开展政策研究,围绕导航工程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二是加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行业专利协同运用以及企业专利运营进行指导和服务,三是开展导航试点工程的培训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寄语未来
“要完成专利导航政策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光靠镇江高专的团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联合了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镇江高专则在经费安排、研究场所以及研究人员等软硬件条件方面提供支持。目前,我们对园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同时,还将发布专利导航通讯和专利运营的年度报告。尽管这些工作刚刚开展,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为专利导航产业的政策理论研究打好基础。”陆介平说。
对于专利导航产业的发展,陆介平也坦言,除了一些理论问题需要明确,如何让企业和园区具体实施,也是一个难题。在他看来,如果说此前江苏率先实施的“贯标”工程是基于一个标准,提高的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那专利导航工程则是站在产业前沿布局,目前来看,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去实施。在实施细节上,也存在一些难题。比如,在进行专利分析时,对产业的划分,如新材料,看上去很明确,但在新材料之下又存在很多细分领域。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事先不做足功课,都有可能在实施时陷入困境。“我们只是负责顶层设计,具体要求则是根据园区和企业的需求而定,所以这两方面要一拍即合。我们要拿出针对园区、企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要见到成效。”
尽管存在难度,但对于专利导航产业的未来,陆介平仍然充满信心:“我国刚颁布专利法时,许多企业对专利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入世后,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呈爆炸式增长,但存在着专利创造能力没有成为企业发展动力的问题;如今,专利的深化运用已成为未来的工作重点,专利要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要素资源,专利工作要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我相信,专利导航产业也将最终发挥其作用。(记者向利)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专利”专利导航:拨开产业转型迷雾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