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泥瓦匠”传承的高跷技艺》,如果您对“泥瓦匠”传承的高跷技艺感兴趣,请往下看。
6月周末的一天,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中心广场变得热闹起来。“孙悟空”“猪八戒”脚踩高跷在广场上追逐嬉闹,虽然脚下踩着一米的高跷,但这二位却是如履平地。
作为江苏省、扬州市及高邮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泽高跷这门传统艺术,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从小看到大的,一直看不厌。居民王大妈回忆,在自己才5岁的时候,妈妈就把她架到肩膀上看踩高跷,非常好玩有趣,高跷一直从童年伴随自己到现在。如今,她的儿子儿媳也喜欢带着3岁的小孙子来看高跷。
高跷表演在传统戏曲表演的成分中增加了杂技类的竞技项目的元素。在人的脚底绑上一截竖立的杉木,高者过三米,短者一尺盈余,竞技者利用这样的“大长腿”高抬腿小跨步,产生巨人效应,让观众仰视,形式非常独特。
临泽高跷是苏北里下河东部、高邮市临泽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庙会,距今已450年了。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临泽高跷属于文跷,以表演神话、古代戏曲为主要内容,走“跷戏结合”的路子,重扮相与扭逗,不以竞技取胜,寓教于乐,文化附加值高。
今年70岁的张卫民,年轻时是当地有名的高跷艺人,十几年前被评为扬州市非物质遗产项目临泽高跷代表性传承人,如今的他在高跷队里担任教练。张卫民介绍,自己出生于高跷世家,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高跷。“他们踩的跷比较高,当时自己踩的是一米八,比人还高点,踩的时候有点晃动,往屋顶上一坐就行了。”
张卫民说,踩高跷最早盛行于泥瓦匠中间。泥瓦匠因为长期需要高空作业,腿上绑着高跷则方便许多。久而久之,一代代的泥瓦匠们就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并形成了一门艺术。
既惊险又具观赏性的临泽高跷,因为传承人青黄不接,在数十年前曾经濒临失传。为了守住这门传统的技艺,2006年,张卫民等人对临泽高跷队进行了重组,重组以后大家立即把踩高跷的视频发到网络上,之后就接到了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的邀请,后来运河名城博览会也发来邀请。再之后他们还接到江苏农委的邀请,让高跷队去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这样一来,高跷队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关注它。
十几年前,在上海做泥瓦匠的韦忠清回到家乡创业,拜张卫民为师学习踩高跷。如今他也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泽高跷代表性传承人。韦忠清回忆,当初开始学的时候,步子跨大了,地面有点滑,然后就朝地上一趴,跌下来以后爬起来,继续学,开始踩的是40公分,然后踩60公分,练好了就踩80公分,然后就是1米,最高时踩过1.3米。
因为热爱,所以用心。渐渐地,韦忠清成为了临泽高跷队的主力。大大小小的演出中,他都是扮演“猪八戒”的不二人选。为了扮演好这一角色,他时常观看电视剧《西游记》,学习模仿剧中人物,力争表演时惟妙惟肖。
十余年来,通过张卫民、韦忠清等人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并开始学习这门传统的艺术。一代代高跷人正在通过努力,让这门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讯员朱玲吉颖)
(编辑:窦一珂)
好了,关于“高跷”“泥瓦匠”传承的高跷技艺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