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留住“非遗”渐行渐远的身影》,如果您对留住“非遗”渐行渐远的身影感兴趣,请往下看。
热烈火爆的昌黎地秧歌,韵味十足的抚宁吹歌、太平鼓,气势恢宏的山海关威风锣鼓,荡气回肠的卢龙舞龙……作为闻名遐迩的滨海旅游城市,河北秦皇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给当地市民,更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12月4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秦皇岛当地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得到发掘、保护,让老百姓和游客切实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以及乐趣。但是,还有一些“非遗”资源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受相关部门重视度、资金和人员配置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有的只剩下“只言片语”,有的则完全“销声匿迹”,这无形中让文化遗产成长轨迹出现断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很多老秦皇岛人依然记得,上世纪50年代或更早的逢年过节的时候,平日里宁静的小村子会一下子热闹起来,村里的民间表演一一登场亮相。滑稽和显得巧妙的“二贵摔跤”可是村里人踮着脚尖、拼命往前挤着看的节目,小孩子们看了更是好奇,大家叽叽喳喳讨论着,语气里满是新鲜感。
今年78岁的市民李敬说,印象中,“二贵摔跤”的表演者是“一人分饰两角”,需要背着经过精心设计的道具。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其中一“人”的腿,演员自身的双腿作为另一“人”的腿,通过一定的套路和技巧,利用推、踢、绊、翻等动作,使“二人”互踢互绊扭打在一起,犹如真人摔跤一样,很有意思,同时也需要有非常深厚的功底。
“很可惜啊,这些"老玩意儿"没有及早地保护下来”,秦皇岛市群艺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田国安不无遗憾地说:“"二贵摔跤"也在山西出现过,就被传承了下来,而在我市也流传过的"二贵摔跤"却失传了。像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葫芦头子戏、中幡、霸王鞭、花杆轿、乡间流传的叫卖调和谚语、出海打鱼、盖新房打夯上梁前的祭拜习俗等等,现在有的已经很难看到、听到了。”
田国安说,民间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见证秦皇岛文脉的“活化石”,各级政府需要从根本上给予重视,配备相关资金和人员,让“非遗”以传承的活态以及历史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实物和音像、图片等相结合的形式保留下来,这样才能更系统、更完整地让我们的后代子孙了解本地的文化历史。
而一旦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让传承人在当前社会形态下完成传承,也是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田国安说,除了财政支持到位外,相关部门还要考虑建立相应的传承基地并为其提供展示的表演舞台,帮助他们走上舞台、走进老百姓的视野中,让其能够自力更生,继续让“非遗”保持活力、散发魅力。
今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此法律的出台把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采访中,一些专业人士表示,有了好的政策支撑,“非遗”保留下来的味道才更地道,保护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秦皇岛的优秀民间传统技艺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之一,作为一个主打“文化+旅游”品牌的城市,更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扶持,从创新意识加以开发,让其融入到我们各种文化艺术展现活动当中,使优秀民间传统技艺亮出来、走出去,成为秦皇岛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目前,秦皇岛市已经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综合开发规划,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健康发展氛围将越来越浓。
好了,关于“文化遗产”留住“非遗”渐行渐远的身影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