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常州乱针绣传承有活力》,如果您对常州乱针绣传承有活力感兴趣,请往下看。
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素有“锦绣之乡”之称的江苏孕育着绚丽的刺绣文化,常州乱针绣就是其中之一。经过多年传承,这项传统技艺仍然在现代社会换发着生机与活力。
抖音线上展示、淘宝店铺销售……作为常州乱针绣第四代传承人,“85后”的吴澄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一直思考着如何让其被更多人了解、喜爱。目前,她在线上汇聚5000余名粉丝,销售的乱针绣衍生品已经初具规模。“我们从很早就开始开发相关产品并探索新的销售方式了。”吴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与乱针绣的故事,还要从10年前说起。
10年前,在加拿大攻读时尚设计专业学成归来的吴澄接下了母亲的衣钵,传承常州乱针绣这一非遗技艺。“当时我不是特别愿意做这件事的,一是觉得乱针绣的图案老气,二是也不愿意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吴澄告诉记者。但是,随着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吴澄改变了对乱针绣的“枯燥”印象。
“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每一项非遗技艺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也孕育着如今的非遗文化。”吴澄表示,常州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与其青梅竹马的表兄刘海粟凄婉的爱情故事令她感动,而杨守玉此后在绘画基础上一心钻研刺绣,创造乱针绣技艺并乐于分享给他人的精神又让她钦佩。吴澄的外婆就是杨守玉最后一位关门弟子。“乱针绣作品的呈现效果就像油画一样写实、生动,突出立体感,每一幅作品都要1个月以上才可以完成。这要求我们要有耐心,把艺术作品做下去。”吴澄介绍。
在接手传承乱针绣的任务后,本身就对设计、市场营销感兴趣的吴澄决定改变常州乱针绣曲高和寡的现状。她首先从内部调整,把以前乱针绣作坊转变为公司化运营,尝试乱针绣衍生品的设计开发,把乱针绣作品向不同材质、载体延伸。然而,她的做法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吴澄的母亲认为乱针绣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如果换了形式,就违背了乱针绣的定义。此后的两三年,吴澄并未放弃,而是尽力用事实说服母亲。
“在2013年时,我们发现乱针绣作品销售呈逐年下滑的状态。为此,我们专门展开了调研,发现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从以往少量的大件作品向着大量的体积较小的作品转变,顾客们也希望可以有更多不同形式的产品。”吴澄告诉记者,这让她的母亲开始倾听市场评价,愿意与她一起解决常州乱针绣在传承与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吴澄与母亲形成了设计与制作的分工。她负责带领设计团队对乱针绣进行设计,然后让母亲和师傅们一起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兼具可行性与市场价值的衍生品,再由母亲和师傅们一针一线绣出来。“我们要保留好乱针绣原有特色,再考虑材质、载体等因素,设计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乱针绣衍生品。有人乐意使用、形成口碑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吴澄举例,“比如我们设计的一款小蜜蜂图案的小白鞋就很受消费者喜爱,你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面的小蜜蜂图案很立体,也因为是乱针绣手工绣制,每个小白鞋上的小蜜蜂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几年,吴澄注册了商标“承无”,打造自己的乱针绣品牌,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乱针绣产品推广。吴澄坦言,虽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线上销售,但其仍不是乱针绣作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她将乱针绣的线上推广比作通往金字塔尖的阶梯,“如果只能看到塔尖,那么大多数人都会绕道而行,而线上推广就是能够让感兴趣的年轻消费者轻松接触到乱针绣,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后更愿意购买甚至收藏乱针绣作品。”吴澄通过线上“引流”建立了乱针绣的社群团体,在其中进一步传播常州乱针绣文化。
“我们要在销售上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同样也要坚持对技艺悉心钻研,做到作品与产品的平衡,这也是我们每一代非遗传承人应该做的。”吴澄如是说。
采访感言
非遗的传承发扬总被提及也总能引发思考,吴澄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创新与魄力。正是考虑清楚了非遗传承与发扬中的“变”与“不变”,吴澄的常州乱针绣推广之路才能行得通、走得稳,她探索出的生动案例也将给予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以鼓舞与启发。(本报记者吴珂)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常州”常州乱针绣传承有活力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