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陶埙:一捧红土塑千年“余音”》,如果您对陶埙:一捧红土塑千年“余音”感兴趣,请往下看。
埙,作为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迄今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埙的乐音自然而和谐,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是古代雅士们十分器重的乐器之一。
千余年的悠悠时光里,有一枚不甘寂寞的埙,穿越时空,击中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军的心。1997年,赵军到半坡博物馆应聘陶艺技工。“一进门,我就惊呆了,泥土在陶艺师傅手中千变万化,太好玩了。”
赵军这一“玩”,便“玩”了20余年。在这20余年的时光里,凭借着对陶埙的特殊兴趣,赵军从一名普通的陶艺技工,逐渐成为制陶埙的专精匠人,并成为了非遗项目“陶埙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即便是制陶埙技艺精湛的赵军也不可否认,陶埙的制作工艺复杂得超乎想象。“选土、和土、捏胚成型、修胚、磨光调音、烧制……一枚埙从选材到成品,需要经过上百道工序、3年多时间,有些工序只能依靠经验判断。季节、天气甚至细微的湿度差异,都对制埙有极大的影响。每个步骤环环相扣,一步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赵军回忆,“记得有一次烧窑,开窑时正是冬天的清晨,雾气正浓,开窑后不慎让雾气进入窑内,导致两窑中的千余枚陶埙全毁,好几个月的心血付之东流。”后来,赵军走访了许多专家,做了大量实验,才逐渐摸索出最佳的开窑时间。
多年的经验积累,赵军还练就了一双“神耳”,可以仅凭从窑顶掷下的陶球撞击窑内陶埙所发出声音的清脆程度,来判定陶埙的烧制完成度。赵军坦言,多年来对制陶埙的执着,让他在很多朋友心中的形象都是“全身像被泥巴糊住了”。
“现代电烧窑升温过快,制成的陶埙声音不够浑厚,不能展现陶埙浑厚低沉、意境深远的独特风格。”因此,赵军始终秉持着以白鹿原三趾马红土为主要原料,以全手工制作、柴木窑烧制的制作方法制陶埙。
通过对炉温的摸索,赵军制成的陶埙在冬天吹奏时不会因热胀冷缩而损坏,也不会因烧制温度过高而降低音色;利用对陶泥收缩比例、水分的掌握,同一窑所烧制出的埙之间,差距越来越小;用制陶器手法,在埙内加装多层腔体,陶埙音色由干燥变得圆润、低沉……赵军所坚持的陶艺制作技艺,给制埙业带来了一股劲风。
随着这股风,陶埙“火”了,“火”进了学校、“火”出了国门。作为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推荐项目,陶埙让许多喜爱陶埙文化的外国人都成了赵军的“粉丝”,纷纷跟他学习制陶埙;有的高校正准备筹建陶埙制作专业班,特聘赵军作为讲师前往授课;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也让更多“祖国未来的花朵”了解了制陶埙这门中国传统手艺。
“未来,我打算通过视频直播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途径,让非遗‘进’校园变成非遗‘驻’校园,让这些古老的非遗瑰宝深深扎根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血脉里。”传承陶埙制作,传承非遗,赵军依然在路上。
采访感言
一枚陶埙,千年演奏。千年之间,有人尽皆知的高潮时期,亦有默默无闻的低谷时段,但不变的,是无数赵军这般愿意为其奉献终身的传承人。我们相信,在赵军的匠心缔造下,陶埙这门古老的非遗项目,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风采。(本报实习记者赵俊翔)
(编辑:窦一珂)
好了,关于“陶艺”陶埙:一捧红土塑千年“余音”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