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非遗怎样走向“活态传承”:收徒较难后继乏人》,如果您对非遗怎样走向“活态传承”:收徒较难后继乏人感兴趣,请往下看。
核心提示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方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非遗”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因此,“非遗”传承人也开始走出民间,在公众面前展示“绝活”,频频亮相。比如,在今年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上,就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
然而,人们通常看到的只是他们“风光”的一面,却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到他们曾经遭遇或正在面对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不久前,我省首次对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展开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虽然“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及文化传承状况较之从前已有很大改观,但是仍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与完善之处,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现实状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非遗”传承人是我国民族与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他们在坚守着延续传统文化荣耀与辉煌的阵地,是坚忍执著、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者。
今年,我省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展开了详细调查,从中可以看到,一部分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成果固然令人鼓舞,但是也还有一部分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甚至面临尴尬处境。
经过初步梳理和归纳总结,“非遗”传承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年事偏高、收入较低
目前,我省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健在的有110位,其中绝大部分传承人都年事较高:49岁以下的只有13人,50岁至79岁的为82人,80岁以上的15人。省级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杨久清(沈阳民间故事),今年91岁,年龄最小的谭丽敏(谭振山民间故事)25岁;在国家级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刘振义(辽宁鼓乐),今年96岁,年龄最小的周丹(沈阳评剧“韩花筱”)也已经40岁了。
不过好在大部分传承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尚可,调查显示,目前94%的传承人健康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
通过调查还了解到,有一部分传承人收入较低、无固定生活来源,导致他们的传承活动开展困难。在总计110位传承人中,67
好了,关于“省级”非遗怎样走向“活态传承”:收徒较难后继乏人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