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栽培发明小苗见证创新繁花》,如果您对栽培发明小苗见证创新繁花感兴趣,请往下看。
“人体感官的功能有时需要补偿,如口传音不够洪亮、遥远、转瞬即逝,于是人们发明了麦克风、电话和录音机。”近日,在大连市一一二中学(下称112中学)的综合课上,科技辅导员车延文请学生走到讲台前朗读幻灯片中的“感官补偿法”。
根据网上的小发明案例,车延文提炼出许多类似“感官补偿法”的发明思路,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发明创意,他将这称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112中学存放着几十张专利证书复印件,“一种远程自动报警的消防指示标牌”“能验钞的U盘”“可拆装方便鞋”……全是112中学学生的成果。
对创新意识的培育几乎伴随这所学校的成长。通过鼓励发明创造、埋下知识产权种子,112中学连续多年被评为大连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并在去年11月入选第三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成为辽宁省第二所入选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的学校。
方法导向启迪发明
“讲太高深的道理,学生很难消化。实践课就是教给学生发明方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创意、进行实践,并将合适的发明提交专利申请,用接地气的方式传达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理念。”据车延文介绍,112中学已经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校本课为载体、科技小组为阵地的创新教育模式。
除了初一、初二年级每周一节的综合课,课外由理科教师指导,112中学还成立了20余个科技兴趣小组。走进兴趣小组活动室,桌上摞着创新大赛赛题、学生提交的发明创意报告,以及写着“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指南”的宣传小册子,教室后的柜子里全是工具模型。“许多喜爱发明的同学,一下课就往三楼科技活动室跑。”八年级二班学生李广蔚告诉记者。
去年,李广蔚和其他两名同学参加了大连市科技节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在“电子探雷项目”中,李广蔚和同学用从路边捡来的废弃鞋拔子,将闲置的耳机缠到上面,加上电池、电线等材料,制成了简易电子探雷器。“刚开始别人都不看好我们,但我们的发明环保经济、非常实用,一探测到磁铁,耳机就会发出声响。”李广蔚团队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初中组二等奖。
“不要小看学生的发明创造,他们现在搞的很多东西我也不懂。”车延文表示,学生学会发明方法后,正有越来越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创造诞生。去年,112中学四位同学利用自己编程、搭建结构做成的机器人在辽宁省第十八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银三铜,并取得中考特招资格。“学生们就是掌握了发明思路后,用学校电脑自学编程。其他参赛者的机器人成本可能上万元,我们只用1000元出头就成了。”车延文表示。
“学校周围主要是小手工业经济,周边家庭的孩子大多对动手实践感兴趣,因此在学校整体投入中,科技投入历来排在首位。”校长杨锡林表示,很多学校担心发明创新会耽误学习,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经常动手实践,我们学生的理科成绩明显更高。而且发明创新可以开发头脑,增强团队凝聚力,有些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冲着可以搞发明也愿意来学校,还有预防辍学的作用。有的孩子将来升学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业,也可以实现人尽其才。”
立足创新培育英才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创造的精神,这也是大连金普新区社会事业局推广‘全课程育人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育主题的要求。“学生应当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什么是专利、如何尊重他人创造成果、怎样用专利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提及112中学的知识产权教育思路,杨锡林表示,学校通过科技节、成果展等平台,进行知识产权宣传。
此外,通过订购书籍、播放宣传片、组织黑板报评选等活动,112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教育。不仅如此,由大连金普新区经济发展局知识产权处牵头,112中学还邀请专利代理事务所专家面向学生提供专利咨询等服务,对其创造成果进行筛选、优化,帮助学生了解专利申请的规则程序和操作流程。
现在,在112中学每年的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中,不少学生提出自己的发明方案进行答辩,有的进而提交专利申请或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级创新比赛。此外,112中学还制定了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成绩或者获得专利授权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目前,该校学生共提交专利申请70余件,获得授权专利50余件。
“学生的创新想法还影响了家长。”车延文拿出“绿化植物立体植被的组合栽培装置”的发明专利证书复印件介绍,该专利源自学生史博发明立体花盆的想法。在学校和父亲支持下,史博多次改良立体花盆的材质、结构、制作方法,最后与父亲共同提交了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不仅如此,该专利还被父亲的公司投入生产,应用于城市绿化工程等领域。
“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的初衷就是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杨锡林表示,“入选第三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后,我们将继续立足科技创新,将知识产权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中,带动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专利申请,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搭建平台。”(实习记者邹碧颖特约通讯员宋词)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学生”栽培发明小苗见证创新繁花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