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更需要“接地气”》,如果您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更需要“接地气”感兴趣,请往下看。
在创新激荡的流金岁月中,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如今又一次站在拐点上。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遭遇了哪些成长烦恼?何种类型的知识产权人才真正受到社会的欢迎?金秋九月,具有浓郁知识产权氛围的温州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全国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60名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把脉问诊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
在此次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联袂开出一剂良方:面对新的发展态势,开展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走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道路,人才培养只有更“接地气”,才能呈现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遭遇尴尬
那么,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境遇呢?
7月,每年的毕业季。当一批又一批知识产权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时,却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他们只好放弃专业转投他行。而在另一边,企业却在费尽心思寻觅知识产权人才,感叹“一才难求”。于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企业往往用不上;企业想要的人,高校似乎培养不出来。”这种巨大反差的背后,折射出当下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困境。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教未致用、供需脱节的瓶颈问题。”上海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一语点出症结所在。在这位资深的知识产权专家看来,我国高校20多年来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其教学内容以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偏向于单纯法学及法律专业,疏于经营管理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实践需求。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目前,知识产权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的是学院派。”她坦言,学校讲授的内容还停留在知识产权制度的来龙去脉、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等方面,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施主体单一化和片面追求培养层次高端化,是导致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许春明教授犀利地提出。他认为,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为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高校的学科和学术评价导向,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就会趋向理论化、学术化,追求“保本(科)上硕(士)攻博(士)”,偏离了社会的一些实际需求。
把脉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知识产权人才呢?
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给出的答案是:“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人心,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不再是单纯地依赖知识产权法律人才,而是需要知识产权的经营与管理人才,尤其是知识产权的多面手。因此,人才的培养需要走高层次、多元化道路。”在他看来,真正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希望高校针对实际需求培养出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模式,探索出更为务实、更为长久的发展路径。”张平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身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已步入到新的阶段,人才的培养不再是知识产权ABC的运用,而是“操盘高手”运用的时代。“我们不仅仅培养中国国内市场的高级经理人,也应该放眼世界,培养更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实操能力的高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张平的观点也得到了陶鑫良的赞同,“知识产权经理人或者说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是我们今后更为迫切需要的人才,他必须有法律基础,更重要的是有经营的思维和管理的才能。”他认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市场决定培养方向,由市场需求决定培养模式。
“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实施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实务型、技能化要求,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层次的多样化。”许春明表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转变高校单一实施主体现状,加强各类培训机构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和社会组织个性化培训,在学培养与在职培训并重,以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高校、政府、企业应联合组建人才培养机构,综合各实施主体优势,探索由地方政府牵头、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指导、高校和企业或科技园区联合组建综合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构的模式。
探索新路
那么,未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路径在何方?
值得欣慰的是,不同层级的学校都在不断努力探索。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苏平带来的令人鼓舞的消息,前不久,该院已邀请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等全国18家知名企业的知识产权总监作为该院的兼职教授,为大学生讲授知识产权实务课程。该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着力培养与企业能力要求相符合的复合型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层次应往下延伸而不是往上走,与企业对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副院长陶丽琴教授表示赞同。
在高职教育层面开展知识产权教育也实现了突破。9月15日,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和温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创建的全国首个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学院——温州知识产权学院揭牌成立,着力培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实务人员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实战型知识产权助理工作人员。
作为温州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指导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身处温州这个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源头和中国民营经济的策源地,温州知识产权学院应该有新的特点,应该创新不同于以往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这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的思路。”
“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温州知识产权学院,将与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等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单位相互支持,紧密合作,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有效培养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实务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为温州市与长三角地区乃至于全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及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添砖加瓦。”担任学院首任院长的陶鑫良信心满满。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理论研究是基础,但绝对离不开实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更接地气。”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马远超一席话,道出了与会代表的共同心声。我们期待,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之路会越走越广阔。(记者吴辉)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更需要“接地气”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