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专利为国产芯片筑起护城墙》,如果您对专利为国产芯片筑起护城墙感兴趣,请往下看。
伴随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数据流量增速加快,对于芯片算力的需求不断提升。那么,如何让先进的算法顺利实现?如何使所有资源高效运行?如何在完成计算任务的同时解决数据运输代价大的问题?在芯片领域深耕十余年的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清微智能)以可重构计算架构技术交出了答卷。
十年磨剑,注重研发
可重构计算芯片技术是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高层次综合理论和方法,芯片平均计算能效是传统芯片的几百至上千倍,适用于从云端到边缘端对高能效和灵活性有综合要求的场景。
2006年,清华大学成立可重构实验室,魏少军教授带领团队提出了创新芯片架构技术、发展可重构计算体系的目标。该团队将可重构计算架构应用到人工智能的处理器里,2015年,其名为“一种动态可重构阵列处理器的构令流工作方法”的专利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为进一步推进可重构计算芯片技术产业化,2018年7月,清微智能在北京中关村正式注册成立。
不到一年时间,清微智能首款可重构计算芯片TX210成功量产。同年,首款多模态智能计算芯片TX510成功发布,并于第二年实现量产。2021年,面向TWS耳机的主控芯片TX231也成功实现量产,这是公司第一颗集成独立NpU的蓝牙SOC芯片。最近,该公司也将加速研发推出清微TX8系列高端通用芯片。
清微智能之所以能实现厚积薄发,离不开公司多年以来在可重构计算架构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专利是公司的护城墙。”清微智能首席技术官欧阳鹏表示,在清华可重构实验室工作时,团队就已提交200余件专利申请。近几年,清微智能在硬件架构、软件方法、系统应用等方面同时发力,提交了50余件专利申请,其中40余件已获得授权。
目前,清微智能拥有近2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为80%,硕士、博士学历人数比例占据70%以上。此外,清微智能还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乔治亚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院校设立联合实验室。为进一步加快可重构技术落地,清微智能积极参与国家、省部级等重点科研项目。公司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承担了“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与天津芯海创、浪潮等企业共同承担高性能网络处理智能芯片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了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高能效可重构处理器的研制,研究混合粒度高能效可重构软硬件关键技术,探索敏捷设计方法学。
满足需求,拓展领域
“可重构计算芯片拥有低功耗、高性能、低成本等诸多优点,具有良好的并行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现在,我们希望在市场上也能拥有话语权,摆脱对国外芯片的依赖。”欧阳鹏表示,不同于国外公司直接基于可重构技术提供云端的通用计算解决方案,清微智能的可重构计算芯片更集中于边缘侧,从边缘侧切入,稳扎稳打,磨炼队伍,摸清市场,向云端通用市场拓展。
以清微智能去年量产的智能图像芯片TX510为例,内置TX510的人脸识别智能门锁,不仅在安全方面达到金融级安全标准,还通过了金融级人脸识别算法检测。门锁响应快,启动时间不足100ms,开锁时间小于1s。功耗方面,在平均每天开锁20次的情况下,一年只需要8节5号电池,很好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目前,清微智能还将TX510芯片应用于门禁、翻译笔、智能机器人等产品中,高算力、低功耗的特性大大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据了解,清微智能在动态可重构阵列、能耗感知的编译调度、可重构动态宽电压计算、可重构存算融合等多项单点技术上均实现突破;在智能传感器、智能语音处理、智能视觉处理等方面形成了多款可重构计算芯片,并广泛应用于金融支付、安防、家居等多类智能终端产品中,客户涵盖数百家下游终端厂商,为百度、华为、阿里、小米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公司的愿景是以可重构计算打造更灵活、更高性能的芯片产品,让可重构计算芯片进入每一个计算节点。”在谈及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时,欧阳鹏表示,公司有清晰的技术发展路径,未来将沿着技术主线去拓展产品的类别及范围,进一步提升芯片的性能,使得可重构架构计算芯片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点评
清微智能作为可重构计算架构技术的实践者,多年以来不断探索,以专利为抓手,研发出兼具灵活性与高效性的芯片,拓展了产品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可重构计算架构技术为我国摆脱对国外芯片的依赖,实现技术开放,提供了新路径。(本报实习记者刘弘一)
(编辑:晏如)
好了,关于“重构”专利为国产芯片筑起护城墙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