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行进中国]杨柳青青话传承》,如果您对[行进中国]杨柳青青话传承感兴趣,请往下看。
大运河畔,杨柳青镇,杨柳绿了又黄,黄了又绿。32个寒暑交替,霍庆有的满头青丝已成华发。但他始终执著地做着一件事——杨柳青木版年画,他已将自己全部的情感和生命倾注到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之中。
《三羊开泰》跃动着欢快的色彩,《平安富贵》表达着人们美好的向往,《连年有鱼》上的胖娃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透着一股活灵活现的喜气儿……走进霍庆有的杨柳青年画画室,在飘逸着宣纸、彩墨、杜梨木清香的并不宽敞的空间里,案台上下,刻刀、铲子、钻子、铁尺、木锤、木锯、刨子、刷子等工具都错落有致地摆放着。
“光胖娃娃这个眼珠,就要画七八遍,你看这个年画像是活了,实际上不是人活了,是把神采画出来了。”操着浓浓的天津卫口音,年过六旬的杨柳青年画第六代传承人霍庆有向本报记者讲起他与杨柳青年画的苦乐情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说,杨柳青年画的兴起与明朝大运河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历经战乱,杨柳青年画日渐衰落。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枯木逢春,重见天日。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再度经历曲折。1982年,霍庆有的父亲霍玉堂在弥留之际,嘱咐霍庆有要传承祖辈传下来的年画。那年,霍庆有已经30岁了。
“一切从头开始,难吗?”“难,再难也得干,不能对不起祖宗啊。”从那时开始,霍庆有才真正把杨柳青年画作为了自己的事业。通常人们画画儿,都是坐在凳子上或伏在桌子上,而杨柳青年画却是要站立在地上往“门板”上画,内行叫做“画门子”。往往,霍庆有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虽然枯燥艰苦,但是值得。”为了把杨柳青年画的香火传承下去,霍庆有没日没夜地钻研年画手艺。为收集和抢救有价值的版样和老画,他跑遍了杨柳青四邻八乡和天津郊县的十里八村,甚至不辞辛劳自费奔波于全国各地。用霍庆有自己的话来说,为了年画是“拼了命”。“现在浑身都是毛病。”霍庆有边说边在自己身上比划:“整天刷版,膀子劳损过度得了肩周炎;天天低头刻板,得了颈椎病;画版的时候更是全身都疼。”毕竟,年龄不饶人了。面对这些,霍庆有从无怨言。但最令霍庆有苦恼的,是杨柳青年画后继乏人。虽然他把自己的儿子“拽”进了画室,子承父业,但他还是感叹,真正想学年画的年轻人仍然十分难找。
不过,霍庆有也有宽心的事儿。2006年,天津杨柳青年画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霍庆有也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等荣誉称号。
“技艺原汁原味,主题贴近大众的民间艺术才更有生命力。”深知这一规律的霍庆有,在传承杨柳青年画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尝试寻找与现代生活的“接点”。《水上小学》《奥运之门》等技艺精湛、主题新颖的杨柳青年画,就是他寻求突破的成功之作。
尽管经济上并不宽裕,但霍庆有牢记着父亲的嘱托,一心传承传统技艺。“希望有年轻人对杨柳青年画感兴趣,真正愿意把杨柳青年画当成事业来干。”在霍庆有的心中,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这门手艺。
“绝不能让杨柳青年画在我的手里消失,否则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子孙。”说这话时,霍庆有的眼神里透着刚毅和坚定。(记者赵建国)
(编辑:白逸群)
好了,关于“年画”[行进中国]杨柳青青话传承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