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如何让好发明卖个好价钱》,如果您对如何让好发明卖个好价钱感兴趣,请往下看。
今年上半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有9项专利达成许可,合同金额(不包括销售额提成)已超过3亿元,还有更多的新发明正在被精心地挑选和培育成为高质量、有商业价值的专利,预计全年专利和技术许可合同到账金额较去年增长100%。
一件过去乏人问津的专利卖出了超过4亿元的高价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上海生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名噪一时:上海生科院去年将一项由该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发明的蛋白抗肿瘤药物专利技术,授权给了跨国医药企业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合同金额为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价格之高,在国内基础研究领域堪称罕见。不为人知的是,这么一项发明,在它问世后的最初几年里,尽管申请了专利,却一直乏人问津。直到2008年,上海生科院新组建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开始了“挽救”努力,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它的合同身价超过了4亿元人民币外加销售额提成。如今,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正在对这项专利进行后续研发。
谈及国内知识产权交易现状,中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CEO纵刚告诉记者,中国的科学家做科研项目,常常以发表论文为终点,有时也申请专利,但多为满足科研项目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由于科学家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也没人提供专业服务,结果产生了大量低商业价值的专利,这些专利技术无法被有效利用,也得不到有效保护,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产生这样的结果不是科学家的错,因为科学家是科研专家,而不是知识产权和商业谈判专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国内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偏低所致。由于科研院所的领导层普遍对知识产权工作和所需专业化人才缺乏深入了解,导致目前国内科研单位对专利只有行政式的管理而没有专业化的管理。
纵刚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国内在申请专利前基本不做专利性和潜在商业价值的评估,但如果不知道一个发明是否有专利性和商业价值就申请专利(包括国际专利)并且继续向产业化推进,那么因此而投入的大笔费用很可能就是浪费,得不到回报。
然而,判断专利性和商业价值需要在全球范围进行在先技术和竞争技术的搜索、分析和比较,查出来的文献绝大多数是英文,所以没有科研知识和流利的英语能力、不懂各国专利法以及市场商业运作的人员便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精通科研、英语、法律和商业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国内这类高水平的人才数量极少,专业化水平不够。
正因为国内太缺乏知识产权运作的专业人才,我国的知识产权在交易之际,往往蒙受巨大损失。比如,目前一些国外公司在中国以极低的价格,向科学家们收购很多尚未申请专利的成果,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这等于中国投入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本,却是给别人打工。”纵刚告诉记者。
纵刚带领他的团队正是由此切入,在发明产生之际便对其进行评估、挑选、增值和培育,使其能够变成有价值的知识产权。现在,上海生科院的科研人员有了研究成果后,只需填写“发明披露表”,纵刚他们就接手,主导后续所有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包括从鉴别、培养、保护有价值的专利直至许可转让出去。科研人员无需再为写专利申请、答复专利审查意见、进行合同商业和法律条款谈判而烦恼。同时,专业化的运作也使得专利和交易的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比如,2008年上海生科院将一项植物抗虫技术专利亚洲之外的在仅有几种农作物中的使用权许可给一家世界主要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合同金额便超过1000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大大超出科学家的预期。这是上海生科院首次向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巨头输出专利技术,同时也是上海生科院首次与跨国企业签订重大的技术许可合同。
离开专利这副“铠甲”,创新成果就无法走向市场
“对科技成果而言,专利就像一副‘铠甲’,离开它的保护,创新成果就无法走向市场。”上海生科院副院长倪福弟向记者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生科院在知识产权工作体制上进行了创新,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先进经验,制定了本单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将战略嵌入到科研项目的立项、评估、专利申请等各个环节。
但是如何将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在具体的操作之中呢?在纵刚看来,其中最大的关键就在于从发明披露一直到转化成功的全过程管理,其中通过专利申请前的“培育”来得到高质量的专利非常重要。如果专利申请时工作没有做好,专利质量差,则很难引起公司的兴趣。
好了,关于“专利”如何让好发明卖个好价钱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