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中国式翻拍”还有多少功课要补》,如果您对“中国式翻拍”还有多少功课要补感兴趣,请往下看。
随着“经典翻拍风”的兴起,承载着一代人青春记忆的《葫芦兄弟》也于暑期推出了新版。不过,与此前多部经典翻拍类似,《新葫芦兄弟》也被网友归入“毁童年”系列,该片在影评网站的得分只有3.5分,与老版的8.7分形成鲜明对比。播出一周后,《新葫芦兄弟》突然停播,第一季后半部分将于9月续播。尽管官方表示这只是播出方式的一次调整,但网友并不认可。有媒体报道称,“槽点满满”的《新葫芦兄弟》简直是对经典的“胡来”。
早在2011年我国就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国”,我国电视剧年产量达到1.5万集,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但庞大的生产数量不仅导致很多电视剧作品不能够亮相荧屏,也引发了国产电视剧投机取巧产生题材雷同、跟风严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抓住观众的视线,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便催生了翻拍剧的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翻拍剧填补了荧屏的空白,增加了电视台的收视率,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但翻拍过热,会造成荧屏充斥着过多的粗制滥造、华而不实、内容空洞的翻拍作品。不仅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造成大量消费群体流失,也对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因为缺少好的剧本,所以大家都朝着翻拍的方向前进,翻拍得越起劲,就越没有人去进行原创,如此恶性循环,显然对我国影视剧文化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影视剧翻拍热也不利于编导和演员的发展。对于编导而言,原著的精彩内容不容抹杀和瞎改,这将限制编剧才能的发挥;而对于演员而言,更是一种包袱,如何才能在演技上推陈出新,超越原著的精彩演绎,必然带来角色创作的压力。
借助经典来进行炒作,无论媒体怎么评论、如何吹捧都没有太大的意义,观众的评价才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毕竟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的市场价值除了其本身的艺术特色之外,还需要从票房与收视率来体现。一般而言,翻拍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原先拍摄作品时对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角色安排等方面的有所欠缺,翻拍可以对此进行修正;另一种则是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原先拍摄的作品画面、色彩等方面不够完美,翻拍可以利用当下的先进设备进行改进。笔者认为,无论何种翻拍,都不能脱离创新这一主基调。对于那些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创作时,首先要尊重原剧本,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把原来的精华吸收进去进而演绎放大,然后再加入时下流行元素,才能让观众对翻拍出来的新电影有所触动。
而从电影产业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以原创为主。尽管引进国外版权或许在初期让观众眼前一亮,但长此以往,损害的还是我们的原创能力;同样,翻拍扎堆虽然是对优质剧本的再利用,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但也反映了如今影视行业剧本荒严重,影视界急功近利的一面。
如今观众视野越来越宽,如果满屏都是翻拍,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势必要求我们制作出更多精良的原版影视作品,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而要建立一个鼓励原创的良好机制和环境,需要在完善版权保护制度、加大原创扶植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发力,这样不但可以给“翻拍热”降温,而且也可以促进电影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吴学安)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观众”“中国式翻拍”还有多少功课要补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