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姬仁礼把土陶做成了“非遗”》,如果您对姬仁礼把土陶做成了“非遗”感兴趣,请往下看。
姬仁礼说,育德村的烧窑技艺是他们祖宗从南京应天府带过来的手艺,制陶业自此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人物档案
姬仁礼,77岁,保山市金鸡乡育德村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陶器制作人。在当地制陶业享有盛誉,所做陶器的品种上百种共上万件,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现在,其儿子继承了他的手艺,工艺也进行了很大改进,其土陶制品供不应求,销往保山、大理、德宏等地,并远销缅甸。
姬仁礼的家几乎被一种东西包围,那就是摆放在阳光下各式各样的土陶罐子。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些坛坛罐罐间弥漫。做了一辈子土陶罐子的姬仁礼老人天天都在和这些土陶打交道,他说,土陶做的器皿含铁、钙、锌,是“绿色家庭用具”,过日子就需要这些坛坛罐罐。看看自家的咸菜坛子、盐巴罐罐,还真就是一种过日子的味儿,一个也不能少!
结缘抓周只抓红泥
虽已隆冬,但早上10点的太阳却温暖宜人。走进保山市金鸡乡育德村,从弯弯曲曲的山路拐进村子,在一个空旷的大院子里,冬日阳光下,触目皆是一个个已经烧制好的红釉罐子,整齐地摆放在院落里。已逾古稀之年的姬仁礼老人,与这些土东西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姬老今年77岁,见到他时,一家人正在忙着赶制各种土罐,摆放在阳光下的各式罐子已经全被人买了,且订单已排到明年。一家老小有的忙着搅拌泥土,有的忙着在转盘上做罐子,一些刚做好的陶罐被放入那口几十年前垒就的土窑中烧制。
“现在年纪大了,手有一点抖了。”姬老卷起双袖,把一团带着韧劲的泥巴放在手中,泥土在他的手中转眼就变成了器皿。
姬仁礼说,现在的育德村,除了他家外,还有三家在做传统的土陶。“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据《金鸡乡志》记载,育德村原名窑上,因村里烧陶器的窑洞较多而得名,清朝时期更名为育德村。
姬仁礼说,育德村的烧窑技艺是他们祖宗从南京应天府带过来的手艺,制陶业自此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据史载,育德村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能从新石器遗址所属的年代就已初见雏形,但大规模生产却在明洪武年间开始。当时,迁移而来的张姓制陶,姬姓烧窑,董姓为雇工,三姓被指定到金鸡一带烧制陶器以供军用。他们采用最古老的办法:用牛踩泥,人搓泥,人力驱动转盘来烧制古朴的罐盆,三姓分工明确。
姬仁礼记得老祖曾在龙陵建过一个烧窑厂,“当时规模还不小”。传到了姬仁礼的父亲这代,技术也日臻成熟。可能是制陶世家出身吧,姬仁礼天生就与泥巴有缘。他说:“我从小就跟着父亲捏泥、玩泥,在泥巴中长大。父亲说,我‘抓周’的时候,不抓算盘不抓钱,不抓纸张不抓笔,就抓了一团红泥,这就是缘!”这缘分一结,就是60多年。
好了,关于“金鸡”姬仁礼把土陶做成了“非遗”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