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文化产业已成资本市场“宠儿”》,如果您对文化产业已成资本市场“宠儿”感兴趣,请往下看。
如果说十几年前人们还不太把文化产业当成一种产业,如果说几年前我国文化产业还整体徘徊在资本大门之外,那么现在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和改革探索,我国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并于近几年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据统计,截至2015年10月,我国文化传媒行业已完成并购651起,涉及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而这一数据到2016年底,可能被成倍刷新。
“国家队”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作为“国家队”,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并购新兴业态引领了产业发展方向,国有文化企业间也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优势互补。
近几年最为突出的是,国有文化企业主动适应数字和网络技术裂变式发展,积极通过并购重组新兴业态文化企业,一大批文化国企努力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把传统产业的影响力逐步向网络空间延伸,进一步提高了国有文化企业的传播力、引导力和竞争力。
比如作为我国第一只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中南传媒无疑是国有文化企业中资本运作的高手。从8年前并购红网开始,中南传媒先后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凯基印刷等收至麾下。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认为企业能有今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这几年的并购中,我们始终坚持国有文化企业应有的价值理念,坚持核心战略原则、资源优势原则和风险过程化释放原则,审慎、稳步地推进。”
“谨慎稳健”和“围绕主营业务”是中南传媒并购操作中最为突出的特点。2010年启动博集天卷并购方案之初,中南传媒并未急于收购,而是在第一年控股5%,与其进行项目合作,第二年才真正实施战略性并购。如今,通过并购补齐“短板”,中南传媒在主营出版业务外,还涉足网络视频、移动广告等领域,几乎涵盖当下所有的媒体形态。
中南传媒的并购特征在文化国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从整体来看,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并购新兴业态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国有文企间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优势互补,正成为其并购的方向和主要目标。前者例如江苏凤凰集团并购厦门创壹软件有限公司,建成用户数国内领先的在线虚拟教育培训网络。后者则有更多成功案例,如人民网重组环球时报下属的环球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下属的海外网,打造“权威性、公信力、大众化”的媒体集群;浙江华数集团以14.43亿元的总价收购中广有线公司42.96%的股权,加大对新业态内容产业的战略投入等。
“新兴派”身段灵活
与“国家队”的稳健相比,“快”而“广”则是另一派资本的并购风格,这种力量来自互联网。与互联网产业融合正是当下这轮文化并购的突出特点之一。
近年来,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爱奇艺等为首的互联网公司不断以其快速的出手动作和大单交易额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并购兴趣,主要来自于内容。Ip内容制作是其实现“全产业链战略”的关键阵地,因而也是现阶段和未来很长时期内行业并购的重点。而这一轮Ip狂潮在夺人眼球的同时正不断刷新着文化产业的交易额。新丽传媒的《如懿传》仅仅定下一个女主演周迅,尚未开拍就以每集900万元卖出网络独播权。
而在各种现象级Ip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运作了天下霸唱全版权开发的新华先锋副总裁吴凤未却颇为冷静地告诉记者,“许多人认为版权就是一个买卖,但做版权要从市场投放效应考虑,哪个制片人哪个团队适合完成这个故事,不是有钱就可以做好项目的。”
的确,在Ip狂热中沸腾的并购热潮只是现象,其背后显示出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度的结构调整期和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未来的文化并购必将是创新引领下的开拓整合。
未来资本运作或成常态
可以预见的是,以完善文化产业链为目标的并购将成为“主流”,而行业内并购也将进入深度整合态势。因为确切地说,我国文化资本市场上的这一轮并购热潮是由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决定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表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趋于下降,进入增速“换挡”期。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加快结构调整,增加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任务刻不容缓。
数据显示,2014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首超第二产业,我国经济已开始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其次,我国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消费增长的基础稳固。自2014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9%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7%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人对文教娱乐、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而包括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等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正引领新的消费增长点逐步形成。当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系统化时,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一种双向选择,企业并购热潮也应运而生,并朝着持续扩大的趋势发展。可见,文化产业正成为目前这一轮资本市场争相角逐的“宠儿”。(记者徐蔚冰)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文化”文化产业已成资本市场“宠儿”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