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满绣、西塔大冷面……这些代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饮食文化的产品,已经通过有效的市场化、产业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近日,辽宁沈阳印发《沈阳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每年在涉及服饰、饮食、技艺等方面的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项目中选取1-2个,支持其转化成实体经济,打造知名品牌。
问:目前,沈阳市有哪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答:目前,沈阳市共挖掘整理了69个市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满族13项、蒙古族1项、朝鲜族10项、回族6项、锡伯族39项。共涉及民俗、体育游艺杂技、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等8个类别。其中,锡伯族民间故事和喜利妈妈信俗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初春枝满族剪纸、那氏旗袍制作技艺等1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问: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工作方案》提出,每年设立不少于30万元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基层、个人、企业、学校及社会团体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每年支持不少于3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从根本上调动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保护和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每年在社区、学校、企业等不同层面设立不少于1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宣传、展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如杨晓桐盛京满绣、那氏旗袍星座社区工作室等重点基地,展示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并举办相关活动。每年在涉及服饰、饮食、技艺等方面的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项目中选取1-2个,支持其转化成实体经济,打造出如盛京满绣和西塔大冷面等知名品牌,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运用,赋予非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每年支持1-2个项目在民族乡村建立产业化基地或完善产业化设施,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在今后3年内,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逐年递增,建设一批非遗工作室、非遗基地,保护传承沈阳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推动沈阳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辐射带动沈阳市民族文化品牌推向全省全国。(记者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