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福州闽江学院副教授袁宗胜一项“沉睡”的发明专利,在企业获得成功应用,取得了46.66万元的经济效益,随后,他的其余8项专利也都找到了“婆家”。近年来,福建福州市多管齐下,让“沉睡”专利应用于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第一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专利实施许可转让共计3211项,金额逾12亿元。
据介绍,袁宗胜发明了一种实验室尾气处理装置,该装置易于控制,故障率较低,尾气处理效果好。不过,自申报专利成功后,这项专利便“躺”在实验室里,成为“沉睡”的闲置专利。
今年以来,在市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中心的发动与指导下,福州市13家企业被推荐申报首批福建省专利转化运用奖补项目,福建精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精锐生物得知客户有改进尾气处理的需求,于是第一时间与袁宗胜对接,将专利应用于某染尘系统中,最终取得46.66万元的经济效益。“政府激励+专利效益”的双丰收让企业更积极寻找高校专利中的“潜力股”,将其应用于实践。
资金奖补缓解了中小企业专利转化动力不足的问题,但专利转化还存在其他堵点。“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难以被发现、被应用;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取所需的专利技术,供需双方沟通渠道不畅。”市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中心副主任黄绍梁说。
为此,“搭桥”成为破题关键。4月20日,福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揭牌运营,福州企业多了一个专利转化运用平台。该平台集结了国家专利审查协作、产业保护中心、高校、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要素,可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链条服务。
黄绍梁将之比喻为一个“超级市场”,企业和高校可以在其中挑选所需要的知识产权服务。通过专利导航,平台可及时发掘目标专利和合作研发对象,开展专利池构建、转让许可等专利运用活动,全程指导和服务中小企业专利运营,让创新创造者没有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福州市也在搭建更多“桥梁”:“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周优秀项目推介会”上,福州市88项专利成果尽情展示;“e福州”APP上的“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增加“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竞价子平台”,122项专利参与竞价拍卖……(记者沐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