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既是构成我国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支撑,也是激发创新活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那么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牛鼻子。
近年来,国家持续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重点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清晰界定知识产权权属、建立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深入推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试点培育行动,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针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咨询、培训和宣传等服务质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利用并相应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纠纷应对机制,严格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催生了一大批拥有高质量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涌现出一大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在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主导力和供应链韧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各区域、各领域知识产权产出形成迸发效应的主体。
但同时不可忽视,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水平较低,不仅研发端高价值知识产权较少、制造端产权保护能力较弱,而且应用端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程度也比较低,造成专利质押融资难、自主创新动力弱、风险抵御能力低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原始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要素的推动作用,对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亟须加以高度重视。
规划引领,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统筹力度。加快分行业、分领域的产业前沿调研,挖掘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细分亮点,适时编制“专精特新”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专利提升行动,将获取高质量知识产权纳入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对各类创新园区绩效考核,推动政策和资金配套。鼓励各地各类园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知识产权服务窗口,支持专利代理机构提升高价值专利挖掘和布局能力,形成多个层级、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知识产权服务站点。
全程帮助,指导“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导航。依托各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支持企业采购国内知名的专利数据工具,预测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梳理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图谱,理清产业链细分市场状况,确立关键技术研发策略、路径和产业化应用,推进龙头企业、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示范应用。引导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关联性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进行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运用发明专利等信息提高研发效能,打造有利的产业链发展和价值链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微升小”“小升规”“规成专”“专上市”梯度发展的创新生态。
推动研发,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各类科研机构输出符合“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的专利技术,推动专精特新与产学研用高效融合,加强科技成果的供求对接。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实施专利开放许可,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定向撮合、联合攻关以及专利二次研发、需求调研和产品试验。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产业链配套协作体系提档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业集群,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强化服务,筑牢“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共用性平台基础。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基础研究需要,简化土地使用、智能改造试点、生产生活配套、产业物流园区等行政审批流程,推动政务服务转型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量身打造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信息化、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公布服务质量高、需求匹配度高的“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商及服务产品名单。汇聚知识产权专家资源,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完善科技成果权属、管理、权益分配、处置及技术合同管理等制度中的知识产权内容,将知识产权贯穿于生产、经营、研发、商业推广、产业化等全产业链条。
拓宽融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建立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发“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启动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建立覆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知识产权债权、股权、上市等融资体系。发行基于知识产权预期收益的市场流通证券,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和金融创新工具有效融合,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无形资产内在价值。探索投贷联动金融模式,夯实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扩大资金政策受益面,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融资发展等方面的瓶颈。
维权保护,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立联席会议、案件协调和信息互通共享的工作机制,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案件会商,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发展特点,分类分主题开展知识产权全链条的专项培训,带动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整体提升。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升级平台利用大数据、AI等信息化技术的服务水平,强化知识产权专业化、便利化、高效化服务支撑。作者:王济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