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虑,不同电商平台的不同店铺商品,不仅图片看上去一模一样,连详情页展示的质检报告也都一模一样,他们的商品价格相差却很大。殊不知,这是有商家一键盗取了正规网店的版面版式和商品图片等信息,他们克隆出一个相同的店铺,商品价格却比正规店铺便宜不少,于是,很多在意“性价比”消费者会选择购买便宜的网店。
版权保护早已深入人心,一个店铺的商家名称、产品设计、包装装潢都属于企业标识,这是版权保护的一部分,任何商家不得擅自利用他人有影响力的企业名称,否则有可能干扰到正常经营。问题是,一键盗图的店铺为何屡禁不止?为什么由“复制”到“高仿”,盗图乱象不断升级?
这里面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店铺图片被盗,他们在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只是单纯从图片原创这个角度来维护自身利益,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收益不成正比。其次,服装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服装的版面设计,商品的材质有时候需要专业的角度才能有清晰的辨识。盗图的目的是诱发消费购买行为,这是盗图商家的有意而为。最后,盗图行为发生在跨平台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没有形成有效互通机制,盗图商家利用监管的滞后,用“时间差”逃避监管的责任。
以网红店主盛女生的遭遇能说明一切。2017年,盛女生设计的双面千鸟格尼大衣,一天卖爆3万件,卖火之后,她通过图片检索功能,发现自己当模特,穿着呢大衣的商品展示图在其他平台盗用了330多次,分别来自全网陌生店铺,不少盗图店铺显示销量已经突破10万件,而自身在售的爆款双面羊毛呢大衣,销量断崖式下跌,此前大促销期间也只卖到750多件,因为盗图店铺比自家便宜近一半。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知识产权资深律师刘彬认为,跨平台盗图抄店从形式上看是盗图行为,但实质上却恶意抢占了他人店铺“流量”,误导了顾客,抢夺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客源。这种“搭便车”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应构成不正当竞争。互联网条件下这种假冒行为更轻松更便利、传播蔓延的速度更快、带来的损害后果更严重。
消费者对新品有追求,商家对新品的开发往往能决定一年的行业销量。服装行业的竞争尤其激烈,专业的店铺有时候还需要搭建摄影棚,有些商铺为了产品更好搭配出真实的居家环境,他们还需要租用一些场地。一个店铺“爆款”背后,往往是商家对消费市场的研判,还有自身资金的大量投入。盗图店铺轻而易举被人窃取劳动果实,破坏互联网商业秩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这必然会阻碍整个行业朝着高品质发展和消费升级。
店家面对权利被伤害,他们做出跨平台投诉,需要经过相关平台注册,一系列举证,流程很长,效率很低。而爆款从上线到下线的时候,也就一个月左右,上新周期过了,盗图的店家就打了一个时间差,跨平台盗图的店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低成本高回报,甚至都不在意处罚。
店家无力,必然就会损害到行业创新,监管必须出手。2021年4月,江苏省常熟市场监管部门查办了一起网店盗图案,盗图者不仅盗用了产品模特图,甚至连产品质检报告、商品详情页(装潢)、包装图均被“一键搬店”盗用。因该盗图行为已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仿冒混淆行为,并存在无证经营和虚假宣传,涉案商户被罚款5万元。9月底,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盗图店铺以不正当经营,罚款1.38万元,这是网络跨电商平台“盗图抄店”开出了首张“罚单”。
两起案例中,盗图商家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监管部门认定盗图行为侵害了网络交易市场的公平交易秩序。从“商家诉讼”迈入“行政监管”阶段,这是两起案例判决的进步意义在于,商家遇到侵权行为及时亮出自身底牌,合理合法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保护版权,也是营造商家最佳竞争环境,为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监管者祭出法律手段,对盗图店家进行惩罚,这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原创商家在被盗图后,应培养起正当维权的意识,比如通过所在平台的保障机制和维权通道合法合规维权;也告诉平台,数字信息和知识产权是平台保护的一部分,各个平台都需要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对商家的版权保护,要确保商家有通畅的维权渠道和保护机制,做到快速处置和流程信息透明,而不是纵容违法作恶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重复做恶屡教不改的盗图者,平台应该加强处罚治理,原创商家则应当坚定地通过司法执法等途径来正当维权。
而对于跨域跨平台的盗图抄店行为,单个平台的努力,不足以改变优化整个行业局面,电商平台之间更应建立协同处理机制,加强配合共同遏制跨平台抄袭剽窃,而非为了一己之利,而对反复盗图者予以纵容或坐视不管。
服装行业的爆款,凝聚店家的辛苦投入,最能看出商家诚实守信和创新创造的一面。如果没有合理的版权保护,他们的努力很可能会付之一炬,行业的利益终将得不到保障。用市场监管手段来呵护市场秩序,这种方式也最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