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把脉版权新时代?探索行业新发展”——2021声音探索者大会暨北京广播节音频版权论坛在北京广播大厦酒店成功举办。权威专家、知名学者、资深法官、广播电台和商业平台代表等共聚一堂,共同探讨音频版权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促进音频行业的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童刚在致辞中指出,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音频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可能,这也令音频版权的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次论坛的召开定能汇聚各方共识,形成联动合力,共同为音频版权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李秀磊发表了精彩演讲。她以近三十年的广播从业经验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广播节目创作的形式和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北京广播电视台在音频作品确权和维权等方面的实践和切身体会,并且据此提出了问题和期望。她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成为保护音频作品创作者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同时呼吁,应赋予符合作品特征的音频内容作品地位,明确音频作品的著作权权利归属。
针对这些问题和期望,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教授在他的主旨演讲中给出了解决方案。他认为,法律制度的调整与改进离不开产业的声音,更需要权利人内心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建议音频产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对司法实践的研究,推动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完善,最终促成通过法律制度来促进行业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
北京阳光知识产权与法律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姚欢庆围绕音频作品是否成立、权利归属是否明确等问题展开了提问。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张平认为具有独创性的声音构成作品在新著作权法中是没有障碍的,可以考虑将符合作品特征的声音形式归到视听作品或者其他智力成果中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马一德认为,通过创作和付出产生的音频作品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副庭长颜君表示,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新作品的认定非常谨慎,但会以保护创新的态度和理念,对新作品持开放态度,音频作品是否成立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可能产生纠纷的具体案例,在进入实际司法环节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复杂,需要具体分析,涉及音频形式的表达是否符合作品特征,还需要从具体个案中找到答案。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客户端听听FM副总经理刘成斌提出,音频作品不仅仅是朗读和声音表演,还有涉及多工种创作的音频作品,这些音频从创作过程上看更类似于复杂的视听作品,邻接权可能不足以给予有效保护。喜马拉雅广电融媒主编刘洪涛结合自己的职业经验讲述了喜马拉雅在音频版权运营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认为整个音频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很多作品的权利归属的复杂性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成为市场繁荣的障碍,因此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传统广电组织,都应该积极推动制度的完善,为整个产业的繁荣赋能。樊登读书法务总监刘璨分享了樊登读书的对于其音频产品的著作权保护方式、方法以及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使声音艺术的价值获得更有效的保护,在全场嘉宾的见证下,北京广播电视节目研发中心副主任孙超宣读了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首都版权协会、北京阳光知识产权与法律发展基金会共同发布的、全国首份“保护声音作品著作权”公开倡议书。倡议一切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特征的声音作品都应获得充分有效的著作权保护,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抵制打击各类侵犯声音作品著作权的行为。(记者 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