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一直以来的痛点和难点,如何将优质“知产”转化为“资产”,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日前,《新疆促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不仅提出了专利在中小企业转化运用的数量目标,而且指明了转化运用的具体路径,对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助力中小企业专利转化运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摸清“沉睡专利”状况
拓宽专利供给渠道
中小企业获得专利的主要难点之一是渠道不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有通过引进专利、与发明人合作等方式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升级的意愿,但普遍表示难以高效获得专利。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却存在大量闲置的专利成果。
“这就导致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成果闲置,中小企业想要却没有,或是难以转化。因此,现在要明确的就是可用的专利有多少。”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促进处四级调研员赵斐斐说。
《方案》要求,做好专利盘点工作,摸清“沉睡专利”状况,梳理“唤醒”专利清单,并进行必要的分级,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利导航识别潜在的许可实施对象。
同时,自治区还鼓励国有企业共享成熟专利技术,主动对接中小企业专利技术需求,开展专利技术许可;减免相应专利许可费用,或采用先使用后缴纳许可费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专利技术获得门槛,营造“大手拉小手”的发展生态。
“《方案》还提到,充分运用对口援疆机制,引进国内高校院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龙头企业为自治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利技术转化实施服务和技术合作。”赵斐斐说,“这对于我区各地州市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此外,自治区还将引导涉农专利技术向县城和农业园区转移转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赋能“十大产业”
向中高端迈进
《方案》还明确,要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新发展。
围绕“十大产业”,自治区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优势,开展专利导航,加大核心专利技术研发力度,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专利瓶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建立1—2个自治区专利产业化基地,建立1—2个优势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转化一批专利成果。
对于从事林果、农副产品加工等的中小企业,赵斐斐说,自治区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围绕林果、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发展需要,聚焦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帮助做好专利技术实施指导和二次开发,通过专利导航发掘目标专利和合作研发对象,积极开展专利池构建、转让许可等专利运用活动,加强对中小企业专利运营的指导和服务。
发挥“互联网+”作用
开展线上精准对接
自治区还将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作用,探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专利供需对接算法,精准分析中小企业专利需求,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线上专利技术供需对接。
赵斐斐解释,知识产权资产数字化,可以让无形的知识产权通过确权、存证、公证,成为可信任的资产,从而加速流动,衍生出全新的资产交易体系。
《方案》还特别提到要完善配套政策和服务措施,如通过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模式,推进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共担机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工作,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规模;培育扶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保障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根据《方案》,到2023年底,自治区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计划超过11.6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专利质押项目数超过50件,年均增幅超过20%。预计惠及中小企业超过300家,营业收入、就业人数增长超过10%。(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