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日益普及,网购商品质量问题也随之增多。记者从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征集的消费维权线索中获悉,涉及网购假冒伪劣的投诉占比较高。据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统计,在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测试的1191件商品中,线上不达标率为38.70%,明显高于线下采样商品。有的平台不达标率竟达70%。如何规范网购商品质量不合格问题?平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该担何责?(3月13日新华社)
经过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主流消费模式,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与此同时,网购假冒伪劣产品问题高居不下,商品不达标率高企,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加之消费维权困难重重,亦困扰着广大消费者。
从调查可以看到,网购维权既涉及知名平台,也涉及不少小平台,具有普遍性意义,网购平台已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聚集地,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做得不到位,打击假货和售假商家的力度不够大,甚至还有部分平台参与售假,成为假货泛滥的推手。显然,治理网购假货的关键所在,就是要把住平台质量管控关口,不能轻易放过售假行为,以严刑峻法来遏制假货。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在网上买到假货,卖家应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交易平台作为第三方,如果明知店铺的欺诈行为而无作为,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可见,在发生售假行为时,不仅商家要赔偿消费者损失,网购平台也不能不管不顾,或者将责任推给商家,而是要依法承担连带责任,一起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因此,网购平台需加强商家和商品的审核与管理,提升技术防范能力,将假货尽量堵在门外面,不给其上架的机会。同时,加大对售假商家的打击力度,一旦发现假货,就依照平台管理规定,对售假商家实施扣除保证金、退款、封店等处罚措施,并及时锁定证据向监管部门提交,积极配合政府的打假行动。
当前,我国对售假行为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平台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较轻,难以发挥法律的惩戒效应,导致售假商家肆无忌惮,公然在各平台上售假,平台也往往基于利益关系,对此睁一眼闭一眼。因此,要继续加大平台的责任划分,让平台承担与其地位或获利相称的责任义务,对管理失当行为施以重罚。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强跨地区合作,实施线上线下同步打击,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线上销售假冒伪劣行为,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全面封堵网购售假行为,积极支持消费者维权。(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