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据央视财经报道,在昆明某批发市场有很多山寨食品,如大白兔变身小白牛,士力架变身克力佳,有些品牌饮料也被“山寨”。权盾从当地商户中了解,这些山寨食品大部分销往城郊和乡镇,过年前每天能卖出上百箱,令人心忧。
受疫情影响,人们走亲访友、亲朋好友聚会的活动会减少,但食品饮料等消费品的需求依然很旺盛,农村也不例外。城郊乡镇人们的采购依赖就近的集市摊贩或街边商店,这些摊贩和商店从批发市场进货,如果尽是山寨食品,甚至“三无”食品,将会给消费者埋下巨大的健康隐患。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三无”食品明显违反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规定。所以对于“三无”食品市场监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食品生产好和销售,严力惩处违法分子。
据权盾了解,山寨食品并非都是“三无”食品,有的是模仿商标字体、样式或读音,再对包装做些手脚,混淆视听。在这种情形下,监管执法时可能会遇到阻力,这就需要正规生产厂家积极配合提供商标、包装专利的证据材料。但是即便正规厂家和山寨厂家对垒法庭,结果也难以预料。因为法院审理案件并不只看标识的异同,还要考虑对相关市场及消费者的实际影响,等等。很难快速认定侵权责任。
另外,城郊乡镇是市场监管的薄弱地带。而且如今山寨的手段愈加“高超”,城郊乡镇消费者缺乏辨识能力,极易成为山寨食品受害者。
品牌的奠定,主要基于产品和消费者的互动。品牌代表规范的生产、严格的质量把控,这都需要厂家付出努力。山寨食品则绕过孕育品牌的艰辛过程,直接以高仿“蹭”正品的影响力,这种不劳而获的行径应该受到严厉打击。
此外,山寨产品本身价格低,性价比也不高,但是追求低价就意味着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有人觉得食品饮料是快消品,觉得维权划不来,但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就是难以挽回的健康伤害。
从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看到,三至五线的城市和乡村市场消费增长趋势较快,“小镇青年”已成为新的消费主体。其实,那些根植于本地市场的山寨品牌,是有机会走差异路线,与知名品牌“分庭抗礼”,却走入短视模仿的岔路,错失发展良机。
对于山寨食品,首先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能辨别其真伪,也要在必要时积极举报维权。其次商家更应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商标、专利提高保护的意识,并且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及时的举报和投诉甚至借助法律的力量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权盾作为专业的企业商标、专利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于商标的注册流程及费用,如何进行相关的维权等业务都非常清楚,能够为我们的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