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那些远古流传下来的手艺,不仅仅是一门生存的技巧,它代表的是工匠精神。
贵州黔西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到黔西南除了游山玩水,还要感受一下黔西南的非遗文化,深度了解这些独具魅力的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
大山里的蓝花蜡染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蜡染是布依族妇女视若生命的手艺,如果把一匹亮布做到精致,是她们一年当中最幸福的一件事。
指尖上的艺术刺绣
源自布依族妇女的手工刺绣艺术,仅绣法就有素绣法、彩绣法、剪贴法、扎染法四大类,并演生出平、绉、缠、挑、编、骑绣等数十种绣法。
刺绣是每个布依族姑娘必须学会的手艺,是布依族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她们往往把自己认为最精美的绣品,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表达美好祝愿,或作为定情物,表白自己的一片芳心。小伙子找对象时,常把姑娘刺绣手艺的优劣,作为选择对象的标准。
布依族妇女中有些技艺娴熟的高手,不用图样也可以随心所欲地飞针走线,绣出各种飞禽走兽,花草鱼虫,湖光山色,而且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近几年,布依族的刺绣文化在服饰方面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将传统的图案以及元素提取重组,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来重新定义民族特色,让民族的元素以现代的、时尚的新面貌呈现,打造时装新理念,透过国际时尚的视野,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性。
百年匠心手工苗银
苗族酷爱银饰,苗族银饰工艺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
在苗族传统社会中,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不仅恶劣而且艰苦,可是一代代的苗族工匠却能以他们丰富绚丽的银饰和精湛的手艺向世人展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
工艺活化石古法造纸
贞丰县白棉纸制作技艺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采用构树皮、仙人掌为主要原料,经过泡制、蒸煮、搅拌等七十二道工序,制作出白如雪、轻如丝、韧如麻的白棉纸,可广泛用于书画、装裱、银行捆钞以及生态墙纸等,经过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白棉纸书写的作品在合适的保存环境下可保存一千多年,是保存珍贵历史资料的理想书写载体。
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因为找不到传承者而濒临失传,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尤为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手口相传来延续。
这些手艺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件事情,并专注的干了这件事一辈子,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代代流传下来的工匠精神。(记者 尹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