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西云客户端报道,6月15日至11月1日,我区以“协和”“同济”等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为重点,对知名医院等机构被冒牌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清理整治,切实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
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并非我区独有;我区的专项行动,是全国整治活动的一部分。
正是由于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在全国各地的泛滥,才有了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5月底发布的《关于对知名医院等机构被冒牌问题开展清理整治的通知》,也才有了我区的相关专项整治行动。
该来的终于来了,群众盼望久矣。
我们以“协和”为例来看这个问题。北京协和医院,是我国医疗界的“泰山北斗”,也是被冒牌、被傍名牌的“大户”。早在2011年,不堪其扰的北京协和医院就发布严正声明称:北京协和医院除了坐落于该市的两个院区外,没有开设过任何分院或连锁医院,没有和其他机构开展任何形式的挂靠、合作、协作经营。
打击“假协和”的声明,作用极为有限。本来,国内知名的“协和医院”只有三家,即北京协和医院(建于1921年)、武汉协和医院(建于1866年)和福州协和医院(建于1860年)。可这些年来,“协和”变得遍地都是。据新华社2018年报道,当时全国已有1700多家“协和医院”。
我国医疗界有“四大天王”之说,即“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4家著名医院。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被傍名牌的重灾区,这从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通知中专门提出“决定以协和、华山、湘雅、华西、齐鲁、同济、天坛等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为重点……开展清理整治”可见一斑。
通知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与全国名称规范管理系统对接”,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主动”。如果说“你可以叫协和,我也可以叫协和”是一个多年争议不休的问题,监管部门长时间难以在这方面主动作为确有一定的客观因素,那么,一些所谓的协和医院宣称“北京协和医院连锁医院”“家门口的北京专家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技术合作医院”等,难道不是涉嫌虚假宣传甚至欺诈患者吗?监管部门长久以来,是没有主动去发现问题呢,还是明知道存在问题却缺乏主动处理呢?傍名牌效益高、风险小、成本低,自然逐渐泛滥。
遍地“协和”,不是名称上的混乱那么简单,已经在影响社会的和谐——这一乱象致使许多不明就里的患者付出了金钱、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引发了大量医疗纠纷,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此番,市场监管总局除了对医疗机构“同名”作出“无投资关系或相关授权的,指导其变更名称”等具体要求外,还对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提出需主动作为的要求。在笔者看来,主动作为的要求无疑更为重要。倘若缺少主动性,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就难以做到高效、彻底、具有开创性,更谈不上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进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防范类似乱象再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