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有效开展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作为文艺界别的代表,对文化的创新与保护有着深入的研究。
在贺云翱看来,文化创新应立足三点——传承、吸收与紧跟时代。他告诉记者:“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深厚的文化滋养孕育出独具优势的文化根脉,文化工作者扎实做好自身文化传承方能找到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化不是封闭的,我们要在自身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博他人之长,保持文化多样性。同时,文化创新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当下的生产生活及传播方式,让文化能够永葆活力。”
“在文化领域,需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贺云翱表示,文化领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其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一定难度。社会上的一些文化乱象,如名胜古迹、老字号被抢注商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作为商品倒卖,不但需要得到政府及相关管理者重视,也需要文化从业者自身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时开展相关保护工作。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贺云翱带来了一份关于中华老字号振兴的提案。他告诉记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中华老字号企业约有1.6万家,分布在工艺美术、餐饮、零售、食品、酿造、医药等众多领域,在特色产品制作、满足消费需求、丰富人民生活、守护工匠精神、倡导诚信经营、传承和展现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华老字号企业仅剩1128家,其中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屈指可数。仅剩的1000多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只有10%蓬勃发展,20%的企业面临亏损破产危机,其余70%的企业勉强维持现状。
“保护传承不力,是中华老字号后继乏力的原因之一。”贺云翱表示,中华老字号是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文化与经济活动于一体的经济文化形态与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城市化进程中,其历史性、脆弱性、特色性、精神性内涵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如果缺少保护措施,极易在竞争中被淘汰,从而导致老字号的大量消失和珍贵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同时,因为老字号品牌产权归属模糊,产权不清带来了争相盲目开发和一系列纠纷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老字号企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调研发现的老字号生存与发展问题,贺云翱从出台保护老字号的专门法规、严格质量监管、挖掘老字号精神内核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老字号遗产的保护力度,依法严格执行对老字号知识产权和企业商标的保护,切实引导和支持老字号企业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工作,同时制定和出台保护老字号、传承发展老字号遗产的专门法规和措施,切实解决老字号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推动老字号企业营销理念、方式的革新,建立坚守传承和锐意进取的策略,注重发掘和运用老字号的精神文化价值,健全老字号的企业管理制度,发扬传统工匠精神,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特色基础上,不断改进产品及服务质量,充分发掘老字号的市场价值;顺应市场和潮流变化,推动老字号与文旅、节庆、礼仪、生态、文创、文博等新业态及新消费风尚的有机融合,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和市场价值,让老字号在现代社会焕发青春,展现魅力,复兴发展。(记者冯飞、吴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