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电商直播行业逆势上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接纳直播电商。但电商直播购物存在的多项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人气造假、评论造假、诱导交易、虚假交易、规避安全监管的私下交易行为等。中消协建议,加强对主播群体的管理和规范。(详见4月1日新湖南客户端)
近期,由于疫情影响,大部分线下消费转移至线上,大幅带动直播购物的热潮。与冷冰冰的传统线上购物不同,直播购物既能看见商品实物,又能看见商品使用效果,还能与主播互动,拥有可以媲美线下购物的真实体验感。借助疫情造就的大好形势,直播购物瞬间火爆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一直倾心于“叫卖式广告”,电商直播显然就是“叫卖式广告”的“升级版”。由于直播带货更加真实、直观,且可以弥补体验感,再加上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因此有调查显示,42.6%的受访者更偏向于直播电商,这其中又以80后和90后作为购物主力军。
1月5日,李佳琦在直播间推销金字火腿旗下“麻辣香肠”,5分钟狂卖10万+包,总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第二天直接将公司送上了涨停板。另一位头部主播薇娅,2019“双11”当天,吸引了4315.36万人观看直播。在热门主播超强的带货能力下,有不少企业已经将“直播”奉为当下拯救业绩的灵丹妙药。
但是,直播“带货”的狂欢和热闹掩盖了不少问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买到主播们推销得天花乱坠的商品后大呼上当,电商直播成为消费投诉的新热点。总的来说,让消费者满意程度最低的是宣传环节,尤其是主播夸大和虚假宣传、有不能说明商品特性的链接在直播间售卖等两大问题反馈较多。其实不难发现,之所以这两大问题突出,是因为直播之前商家和主播们为了达到广告效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提升产品的诱惑力,在这些隐形包装之下,产品的缺点被掩盖,导致消费者买回来的产品与直播的效果不同。
显然,直播带货的掘金能力是突出的,但问题也是颇多的,此次中消协提出的监管建议也是为了引导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一窝蜂的电商直播中,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不可缺席,对于假冒伪劣商品,一旦有消费者投诉,可直接追溯到经营者环节,以杜绝以次充好、售卖假劣产品的行为;同时,主播因为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直接推动着商品的销售成效,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不能只赚人气,不担责任,且要设置准入门槛,提升网络主播的职业素养和规范意识,不能让电商直播这个创造暴利的风口行业成为法外之地。
作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电商直播,想要走得更远,也必须持续完善自身,将消费者视为服务对象,而不是薅完“羊毛”就算完,要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严格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标准和服务保障,增强自身黏性,力争让更多的消费者成为回头客。这才是电商直播这个“新宠”的最佳发展方向。三湘都市报评论员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