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要不断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手段强化保护,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大幅提高侵权法定赔偿额上限,加大损害赔偿力度。力争到2022年,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权利人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局面明显改观。(11月25日《新京报》)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为创新提供更有养分的“土壤”。在《意见》颁布之前,我国已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2008年,我国颁布施行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地位。这一战略最大的回报是,在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5.6万件,已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由此可见,相关法律的制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侵权乱象顽疾难除,也一直是广为诟病。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仅仅是在法律层面提供支持和保障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新兴技术的助力,只有做到“法”“术”并重,才能更好帮助人们去除“心病”。在技术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我国迈出了不小的步伐,在很多行业都应用了相关的防伪技术、溯源技术和监管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只是针对产业链的某一环节,而无法对整个产业链起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这一场景的实现带来了可能。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去信任、透明化和可溯源等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区块链技术被人们认为是重构信用机制的颠覆性技术。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很多行业赋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能力尤为出色。首先,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避免产业链的源头出现产品伪造,让假茅台们不再放肆;不可篡改和透明化的特点可以避免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掉包和造假,让冒牌电商们无路可走;可溯源的特性可以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和作品的整个生成流程,让侵权盗版者暴露无遗。
区块链技术就相当于为整个产业链装了“监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侵权行为都会响起警报,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了侵权行为的发生。当技术监管到位,法律保障完善,那么要实现“到2022年,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权利人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局面明显改观”目标将会轻而易举。所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应该在技术方面作出更多的尝试和努力,做到技术与法律齐头并进,双管齐下,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