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的民营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九成以上。最近几年,和全国一样,丹东众多民营企业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营环境:一方面,全球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升级,环保监管强化,民营企业长期依赖的低工资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成本和个体分散竞争的发展模式走到尽头,政策和市场压力从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关注民营经济转型,就是关注丹东的未来。我们力求与民营经营者一同把脉,找准短板、精准定位,共同探讨民企转型升级的新路子,提供参考。
沉寂二十多年的“中国轻工业名城”——丹东,正在焕发生机。背后,是众多“辽宁名牌”、“中国名牌”的有力支撑。
以凤城市为例。汽车增压器是凤城市的支柱产业,2005年前后一度假货盛行,直到2010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汽车配件重点整治区域”,上了黑榜。痛定思痛,是一棍子打死一个产业,还是扶优汰劣、整体提升?在省市质监部门的协助下,凤城市持续开展行业整治,督促企业改进工艺、提高质量、打造品牌,跳出低价恶性竞争怪圈。政策之手与市场之手双管齐下,推动凤城市增压器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快车道,技术研发及检测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涌现出两个辽宁省“著名商标”和一个辽宁省“名牌产品”。
名牌兴企、质量兴市,从2016年起,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共识。丹东市启动“小巨人”企业主打产品质量和品牌提升行动,曙光集团、克隆集团、丹东药业3家企业成功入选首届“市长质量奖”,14家企业的产品被评为“辽宁名牌产品”,6家企业的产品评为“丹东名牌产品”,其中“丹东塔醋”品牌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8年,丹东市又有12个产品获得“辽宁名牌”。截至目前,丹东市有效期内“辽宁名牌”产品共53项、“丹东名牌”产品9项。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鼓励企业参评热情,市政府在2017年对11家新评定的“辽宁名牌”产品获奖企业进行奖励,每家企业5万元。“说实话,才5万元的奖励,对企业吸引力并不高。”一位参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直言不讳,“我们更看中政府荣誉带来的市场声誉。”这位负责人透露,该企业的产品获得省级认定后,市场占有率提升了20%。
“对标先进城市,丹东的‘中国名牌’数量还是不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8年,丹东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数量是8957件,仅占全省的3%。注册商标数量及品牌的知名度、贡献率、影响力,与省内和国内地级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2018年“品牌辽宁”名牌评选中,评选出20个辽宁重点名牌产品、220个辽宁名牌产品,丹东市仅有6个品牌入围。在辽宁省重点推广应用工业产品目录(2018年版)中,丹东市共有103个产品入选,仅占目录总量的7%。另外,企业在商标权、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不从心。东港大米与盘锦大米、五常大米等相比,尽管品质相当,但在知名度和消费者认知度上均处于劣势。草莓、黄蚬子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普遍面临外地产品冒充问题。
“在品牌建设上,很多企业家还存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丹东是传统的轻工业名城,在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等行业都有优势,但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由于缺乏必要的营销手段,一些传统行业逐渐失去优势。许多外地知名品牌甚至是互联网品牌找到丹东企业,做“贴牌”代工。这位业内人士十分惋惜:“想要打响品牌,必须在技术、管理、质量、市场、渠道等方面有大的突破,丹东企业任重而道远。”
重振丹东的轻工业名城雄风,离不开名牌战略支撑。许多业内人士建议,一是要制定战略,设计品牌建设总体方案。结合丹东实际,借鉴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意见,明确商标品牌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力度,进一步将商标品牌纳入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做好商标品牌战略和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实施“一企一标”、“一社一标”,支持具有经济潜力的涉农企业及地理标志产品及时进行商标注册,在工业园区建立商标品牌指导站,围绕商标注册、运用、管理、保护,加强对拥有自主商标品牌企业的指导。
二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本地品牌做大做强。制定完善品牌发展奖励办法,对在各级质量评选中获奖和主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的企业予以奖励;鼓励参会参展,积极协调争取国际性、全国性行业年会、展会来丹举办,提升丹东市商标品牌行业知名度。
三是要丰富品牌内涵,提升企业品牌意识。结合近年来商标抢注、商标纠纷实际案例,深入企业进行普法宣传,引导有实力企业进一步完善商标布局;适应互联网经济理念,打造丹东“地标商品”、网红“打卡地”,将旅游宣传与丹东特产、老字号美食与互联网营销相结合,讲出情怀、迎合时尚,深度挖掘丹东品牌背后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王抒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