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黑洞照片牵出一个行业黑幕。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被“视觉中国”打上水印标签,宣示版权。一时间,批评和质疑声不断。很快,有网友扒出视觉中国网站明码标价出售国旗、国徽等图片,百度、阿里等公司集体质疑……
尽管“视觉中国”随后对相关争议图片全部下线、公开致歉,并开展整改,但仍无法平息舆论。舆情激愤原因有二:一是《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创新、创造性劳动成果。“视觉中国”将他人作品做了矢量图、打上水印,就变成自己作品,导致原创者和消费者利益受损,这与知识产权保护初衷背道而驰;二是“视觉中国”搞碰瓷式维权,动辄高价索赔,犯了众怒。
从过去原创内容被转载、抄袭难维权,到如今全民吐槽“视觉中国”,呼吁合理合法维权。这一转变,体现了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大幅改善。也正是得益于此,“视觉中国”等图片版权交易商才能够快速发展壮大。但当这种“版权保护”变成占山为王式的霸道,甚至影响公共资源高效配置时,我们就该反思,如何协调版权保护与资源互通的冲突,做到两者并行不悖。
我们知道,特定条件下,用户可以自由使用权利人的作品而无需征得其同意,无须向其支付报酬。黑洞照片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合法合规的原创作品必须受到保护。毕竟,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推动创新的动力。但是,版权保护与信息互通共享并不矛盾。版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优秀智力成果的应用,而“碰瓷式维权”实际上制约了原创作品的推广应用,背离了产权保护的目的。而且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资源互通共享的需求越来越多,此时,唯有平衡版权所有者、服务平台与使用者三方的合理权益,才能建立多方共赢的版权生态。
4月15日,人民网向全国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发出4点倡议,提出全国主流媒体在图片采编、使用和版权交易等方面形成联动机制,引导图片版权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这是实现版权保护和资源互通共享的良好开端。此外,国家版权局也将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可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是社会共识,期待有关部门能以“视觉中国”事件为契机,加快完善相关规定,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