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央视“3·15”晚会曝光“五毛食品”等消费侵权问题后,肆虐泛滥的“五毛食品”引起社会舆论普遍关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3月17日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多地卫健、市场监管部门已展开行动,对涉事企业进行检查、查封。
河南省针对尉氏、兰考两地有企业违法违规加工生产“五毛食品”,两地已组织市场监管、公安部门联合对涉事企业依法进行了全面检查,控制了涉案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令企业停产停业并立案调查,全面下架召回封存涉事产品。
针对“3·15”晚会上曝光的违规辣条问题,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甘肃校园及其周边200米内将禁止销售“辣条”……
看到这些消息,记者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面对这些危害孩子健康的“五毛食品”“垃圾食品”,绝不是一曝光就了之,一查处就完事的。
所谓“五毛零食”,多为价格低廉的山寨食品、劣质食品、三无食品。破损溢油的小包辣条,“傍名牌”的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涌进城乡小卖部、小超市,让众多小学生们趋之若鹜。一些学校门口被各式各样的零食小摊扎堆包围。校园,正成为“五毛食品”的“火热”消费市场。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五毛食品”为何总是屡打不禁、禁而不止?其主要症结在于,生产、消费、流通、监管环节给“五毛零食”留下太多太多的死角和盲区。面对无孔不入的“五毛食品”,执法部门无暇管之,学校无力管之,家长无意管之。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斩草要除根。治理“五毛食品”乱象,亟须从源头上加以治理。
必须首先从生产源头抓起,提高“五毛食品”生产准入门槛。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五毛食品”生产商甚至没有生产许可证,在国家监管部门官网根本查不到这些黑心厂家的任何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15年10月1日施行。我国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严格的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对于那些无证的非法生产者要一律坚决取缔,对于顶风作案者一律严惩不贷,对屡教不改者一律绳之以法。最主要的是,国家食品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准入门槛,制定、完善、落实食品生产流程和规范,把食品生产安全装进法治的笼子,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健全机制,加强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责成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常态化巡查,决不能让厂家、卖家趁机钻了空子。同时,加大惩处力度,该查处的查处,该关停的关停,该判刑的判刑,让售卖不合格质量产品的商家再也不敢触碰食品安全底线,以确保不合格产品无处可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饮食,逐步形成良好饮食习惯。家长也要严格控制零食购买,帮助孩子合理规划零用钱。
惟有多管齐下,才能让“五毛食品”无处可逃,还食品安全一片“蓝天”。(本报记者李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