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1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与学校师生共同用中国传统技艺过新年、迎新春。
活动当日,12个非遗及手工艺传承人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园,和学校师生共同体验剪纸、布贴画、金属丝编、手工刺绣、烙画等中国传统手工艺,以这样特别的方式过新年。同时,2019年春节来临之际,还有12位书法爱好者现场为师生送“福”、送春联。
记者了解到,2017年开始,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非遗”进课堂课程,让中国文化逐渐扎根在校园,使中国文化在学生群中开枝散叶。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木质摆件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齐天仓在现场为学生们激情洋溢地讲解着制作一座蒙古包摆件的步骤和重点:“这蒙古包别看只是个小摆件,它的制作技艺不比建一座真实的蒙古包简单,像房顶怎么做圆、底座怎么做稳……这都是我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的。”
学生们也驻足认真地听着讲解,甚至用手机录下老师说的每一个步骤。一名大二英语系的学生柳新颖告诉记者:“我记录下这些步骤不见得自己会去做,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要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据了解,201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非遗”进课堂开设了5项课程,包括蛋雕、传统手工灯笼、布贴画、麦秸画、沙画等,共80课时,245名学生上课,比2017年学生数量翻了一倍。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园主任边建平表示,现在校园文化虽然有底蕴,但呈现出来的方式比较单薄,我希望通过这种将民间传统技艺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让中国文化在校园里厚重起来,让中国文化在年轻人中“活”起来。
“经过2年的非遗课程开设,学生们对于非遗文化的热情在逐渐升温,下学期我们将开设13项课程,包括国家级、内蒙古自治区级和呼和浩特市级等各级非遗传承项目。”边建平如是说。(张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