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发布了《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报告》。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集贸市场实地体验评价得分只有67.12分,处于及格水平。体验员发现,由于农村集贸市场在质量管控、卫生安全、内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致使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过期食品、缺斤短两以及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等问题多发,农村消费者对于农村集贸市场满意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也水涨船高,农村这个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商家的目光,但与此同时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也亟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众所周知,城市居民的维权意识和消费能力一直都领先于农村地区,城市各种公共资源也较为充足,产品进入市场有着较为严格的检验检疫等前置环节,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存空间有限、制假售假的违法成本较高。而农村市场则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农民的消费能力、维权意识等都相对不强,甚至还出现了因为价廉而“知假买假”的情况。
从目前的执法力量分布来看,城乡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往往是执法的重点,农村监管队伍却普遍面临着“力小而任重”的窘境,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更容易在农村市场生存、蔓延,农民即便想要买到好产品也会变得很困难。
面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多发的情况,我们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监管部门更应具备精准扶贫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力量大力整顿农村市场,从根源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对农民的侵害。
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由政府牵头来逐步解决好农民权益意识淡薄的问题,如在现有的基层自治组织功能中增加消费者维权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打通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维权通道;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执法薄弱问题,尽快健全完善制度设计,至少应改变以往忽略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态度,理顺城乡消费者保护关系,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全面打通“监管毛细血管”,实现城乡市场监管无死角。
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农村电商和物流的发展,打通优质商品从厂家到农家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城市商品无差异化,让农民能够与城市居民一样消费到安全可靠的产品。总之,给农民提供一个放心、安全、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扶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编辑: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