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原本是动画片中一萌宠,近日却借助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更为吸睛的是,伴随着“小猪佩奇”动漫形象出现的衍生品更是类型繁多,涉及手表、绘本、玩具、服饰、卡通贴纸、水杯等众多领域,小猪佩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客”。
《小猪佩奇》是一部由英国作者创作的学前电视动画片,于2004年5月31日发行首播。数据显示,目前《小猪佩奇》已在全球180个地区播放,在我国视频网站每月播放量达10亿次,仅去年就创造了12亿美元的零售额。
相比于一些动漫形象的不温不火,小猪佩奇受到大家热捧,并带动生活、文创等产业链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无疑它是成功的。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与动画片本身内容上的深耕细作和传递的正能量价值观分不开。故事围绕小猪佩奇与家人的愉快经历展开,倡导重视亲情与友情,鼓励小朋友们体验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剧情虽然简单,却生动有趣,塑造的小猪佩奇形象深得人心。有网友就表示,《小猪佩奇》故事简单却不乏教育意义,台词朗朗上口,令人记忆深刻。尤其一些经典桥段,已衍生出多个方言配音版本,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各类品牌商也纷纷向小猪佩奇伸出橄榄枝,可以说,在为版权公司赚取可观利益的同时,更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童趣。当我们为小猪佩奇这一爆款IP在文化和商业领域所取得的效益而津津乐道时,我们也看到,诸多问题随之显现,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侵权问题。
前不久,微博博主“文物医院”晒出的“珐琅彩山水佩奇游春马蹄杯”成为网红,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求购买链接,虽然作品创作者本人并未出售,并表示未与其他商家合作,淘宝搜索小猪佩奇陶瓷杯,还是有很多同款在售。“小猪佩奇”元素的服饰、玩偶、贴纸、钱包等未经授权的衍生品更是琳琅满目,销量很是可观。与厂家商家未获得版权许可妄图以“走量”赢得市场相比,获得正规版权后的生产销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粗制滥造,而未经授权生产销售的产品在品质上难以得到保障。由此可见,侵权行为大大拉低了小猪佩奇的“身价”和“内涵”。
另一方面,源自于快手上的“社会人”小猪佩奇这一“身份”使其迅速走红的同时也深陷被恶搞的泥淖。动画片中小猪佩奇偶尔展现出的小腹黑被无限放大,佩奇文身成为潮流,甚至被暴力、被色情,阳光可爱的小猪佩奇没有了孩童般的天真,在“社会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然一些网友表示,卡通形象遇上“社会大佬”的“反差萌”,极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但不得不说已经被一些网友“玩坏了”。其实年轻人展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本无可厚非,但恶搞无底线,长期下去,也就失去了事物本该有的样子,违背了初心。
笔者注意到,随着近期有关部门加大对视频类、资讯类等应用的监管力度,以及网络上一些批评声音的出现,相关短视频平台上“小猪佩奇”元素大大减少,有恶搞嫌疑的内容也相继下架,及时规避了更坏影响的发生。其实被侵权、被恶搞并不是小猪佩奇的专属,而是近年来互联网大发展背景下产生的爆款、大IP面临的共同问题。从单独的个体,发展为产业链中的一环,这类爆款、IP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它的属性也就相应改变。无论是利益驱使,还是情感裹挟,过度消费爆款,最后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无止境地消耗殆尽,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崩塌,难逃快餐文化的命运。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童年时代,机器猫、柯南、变形金刚等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陪伴我们快乐成长,至今回忆起来依旧美好。而互联网时代,给了它们影响更多人的条件与机会。相应地,人们的思想更加多样,传播途径也更多样化,因此如何使其持续呈现积极向上的一面也就显得更有挑战性。笔者认为,在自觉尊重版权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适时出台政策法规及时规范载体和平台。载体、平台也应提高标准,增强行业自律,使这些爆款、大IP的积极影响向更广范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