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阿里打假的掌舵人郑俊芳,在日前《人物》杂志的年度面孔评选中,获选“年度创变面孔”。2017是阿里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这都与郑俊芳息息相关。(1月29日《金融界》)
2015年12月上旬,阿里宣布首次组建平台治理部,由曾在毕马威工作过13年的阿里巴巴集团副首席财务官郑俊芳负责。平台治理部负责电商平台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打假、打击信用炒作等管理事宜。在业界,郑俊芳有“灭绝师太”的美称。在其亲自主导和带领下,阿里巴巴组建了强大的打假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打假措施,并取得了极其靓丽的成效。《2017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显示:整个2017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郑俊芳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阿里打假决心的最好回馈。阿里打假除了利用自身强大的技术支持外,还将发现的线索及时通报给公安、质监、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全面双向互动。也正是这种控渠道、管源头、治末端的全面打假,才使得网络假货治理取得了突破的成效,阿里巴巴的规模不断做大,体量不断增强,然而知识产权的投诉量、假货的出现率均出现了不等程度的下降,这种量变带来的质变,使阿里打假模式,具有了极强的借鉴价值。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事实证明,平台和网络营运方作为第三方,只要作出自身的努力,在净化网络环境上,可以起到“阻断器”和“防火墙”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网络环境共治的体系中,网络营运方和平台方承担着资源整合的作用。因为网络营运者掌握着技术控制的关键,并具有得天独厚和无以替代的作用,只要其真正具有从严防防控的决心,就必然可以实现网络秩序的由乱到治。
如果说网络打假还依然任重道远,那么治理网络谣言则还需要厚积薄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联合发布的《2016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微信、微博、论坛等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灾区”。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对2014年92条典型假新闻的分析显示,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首发于微信的谣言虽然数量不多,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辟谣难度更大。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者认为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网络谣言最多,最常见的谣言主题为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因为微信、微博的社交功能因素,加上朋友圈的熟人特性,为谣言的产生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正如相关论者所言,网络谣言更多的来自于微信平台,一来说明微信有着更大的受众群体和信息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微信平台确实存在过多的垃圾信息,亟待整治。从技术上讲,网络运营商和相关公司作为第三方平台,应当加强微信用户的实名认证管理,强化对有害信息的监控,对虚假、有害信息要及时删除,对违规自媒体公众号进行封杀,并将相关线索通报能相关执法部门,实现技防、人防和物防的统一,守法、和谐的运营环境才能真正实现。
有比较才有鉴别,打假也好,治谣也罢,心动不如行动,广告不如疗效。既要组建强大的“灭绝师太”式团队,又要体现露头例打的“零容忍”态度,做到言行一致并充分履行平台的社会责任,守望之职才能真正得到彰显。打假“灭绝师太”获奖是社会的充分肯定,也是一种强烈的期待。只有当所有的网络营运方,都有如此的态度、共识与行动,网络净化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