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1995年12月17日,被媒体称为“打假英雄”的王海首获“消费者打假奖”5000元,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人。22年后,王海说,我们现在每年的行政开支大概400万,获赔的金额可能会比花费资金多一些,但是今年应该是亏损的。
“打假英雄”王海亏损折射法治的进步。
去年8月,工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将不再受消法保护,但是并没有用行政命令禁止“职业打假人”打假,而是通过法制的不断完善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而逐步倒逼“职业打假人”退场。
“职业打假人”之所以有用武之地,恰恰是由于消费环境仍缺乏对民众自发、自主维权的支持,普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的逼仄烘托了职业打假者的虚火。但是为数不少的职业打假从一种明晰的正面形象转为一种模糊的灰色形象时,一些职业打假人往往通过私了的方式收钱噤声,而不是通过监管部门来推动消费者维权。商家在职业打假者那里受到的损失必然会让更多的消费者来买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打假反而起了坏作用。
现在打假和22年前有什么区别么?王海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打假的人多了。原来消费者缺少维权意识,现在消费者有维权意识了。正是法制的完善和监管的努力,消费者维权更有信心,而更多的商家也因为造假付出的代价过高而不得不回归到保证产品质量和信誉上来,从而通过技术改造和产销创新来赢得消费者。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后,必然会有更多的职业打假人因为亏损而退场。丁慎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