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记者从公安部获悉,过去5年间,先后发起“打假行动”“网上打假行动”“云端2017”等专项行动,狠抓专案打击和战役攻坚,共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13.57万起,涉案总价值逾930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4.9万名。(12月16日新华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片面讲速度、讲效率,不顾质量、不创品牌的问题也越发明显,致使假冒伪劣、制假售价等行为屡禁不止,这不仅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而且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因持续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对于营造公平的社会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据悉,过去5年间就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13.57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9万名,可以说力度是极大的,也充分展现了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的工作作风。
但透过这五年的“天文数字”,可以说假冒伪劣、制假售价等行为还异常猖獗,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还明显不够,制造假冒伪劣的土壤还依然存在。而打击假冒伪劣不仅是打造全民放心产品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中国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多管齐下,用严抓严治为群众消费、社会公平织起一个巨大而严密的“防火墙”。
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打假,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作出开展打击假冒伪劣、质量提升行动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重抓质量的决心和作风。
但是,着眼未来,打假工作还需要持续推进。一方面要重典治乱,集中打好“歼灭战”。要严厉打击当前各类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涉及到饮食、医药卫生等民生方面的制假售假行为,必须坚决从严从重处理,要通过法律手段,尤其要运用好《刑法》手段,集中处置一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树立一批反面典型,对制假售假形成强大震慑,坚决刹住制假售假的歪风,铲除假冒伪劣的土壤。
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常态推进“持久战”。要强化产品检验抽样的科学性,加大抽查的力度,从严把好产品销售入口关;狠抓监督举报制度落实,设置群众打假专项资金,提高广大群众参与举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加强制假售假行为的发现、监管、分析,及时发现、预警、处置,力争将制假售假“连根拔起”、永绝后患。
总之,打击假冒伪劣、促进质量提升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工程,职能部门必须要履好首责,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力度;同时要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社会教育引导,让打击假冒伪劣深入人心、体系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文/邹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