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又出新意,日前,深圳市“食品安全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首批聘请的12名委员包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食品专业类的专家、教授,食品行业高级技术人员等。值得一提的是,晶报记者成为其中唯一的媒体代表。
在食品安全领域,媒体监督从来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监督力量。今年年初,深圳就启动了媒体暗访、“吹哨人”等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几天前召开的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传出消息,深圳拟就加强食品安全监督进行专门立法,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些年来,晶报一直关注食品安全话题,推出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监督报道。但晶报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监督者,还努力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参与者、推动者与建设者。从2013年开始,晶报就与有关单位共同发起深圳知名食品品牌评选;去年,晶报联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办的“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宣传画大赛”与“小小食品检测员”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当然,作为一个社会共治的平台,媒体力量只是“食品安全咨询委员会”的组合力量之一。据悉,该委员会将成为政府与企业、与市民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出谋划策,强化行业自律;另一方面为市民答疑解惑,消除市民对食品安全不应有的恐慌心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与咨询服务。
事实上,鉴于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加强食品安全不能仅依靠监管部门单打独斗,只有构建起政府监管、部门协同、行业自律、企业负责、专家支招、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将社会共治当成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一个新原则、新理念,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驳杂的时代,“食品安全咨询委员会”可以发挥更大功能。不久前,人民网总结出了“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谣言”,其中有三条跟食品有关,包括肉松面包上的肉松是棉花做的,大米是塑料做的,紫菜是塑料袋做的,这样的“食品”一度“长”满了朋友圈,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直到被专业人士有理有据地进行辟谣,才算趋于平静。
要更好地向市民加大科普力度,消除市民的信息盲区,“食品安全咨询委员会”首先要设法提高在市民心目中的知晓率,包括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与市民进行更便捷的互动,比如举办线上线下的相关公益活动等,都值得提上议事日程。此外,还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比如,2014年,新西兰食品安全及保障咨询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致力于挖掘国际上在食品安全方面最高水准的专业知识,共有6名成员,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分别是食品法规、公共健康、科学、商业和国际关系。
食品安全也是重要的城市竞争力。我们希望,深圳能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推出更多类似于设立“智囊团”这样的创新举措,以更高的国际化标准为参照,不断提高深圳的食品安全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