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清人笔记,其中有张之洞买古瓶被骗一则。
某年,张之洞回京述职,在琉璃厂闲逛,见一高大古瓶,造型奇特,通体黑中透亮,上有篆文,古朴沧桑。张爱不释手,往返店家三次,终于谈拢价钱,买回家中。几天后,张邀请了一班文人雅士共赏,观者如云,屋子里站不开,便将古瓶置于庭院。没想到,一场瓢泼大雨突然而至。雨后再看古瓶,非但光泽全无,瓶身上的大篆也变得斑驳陆离。原来,张之洞花大价钱买了个假货。
看了这则笔记,除了感慨贼人胆大,也让我对向民众传授辨假识假常识,从而防假、打假的有效性多少有了些怀疑。博学有权威如张之洞者,在那样的年代都难免受骗上当,我等普罗大众在今日的高科技时代,仅凭一点临时学来的三脚猫功夫又如何应付得了与时俱进的造假?所以,对于今日的打假,我看还是交给专家鉴别、有司严查更靠谱些。
继而又想,假如识破了古瓶是假货,还有人会买吗?恐怕还是会有的,只是会把价钱压低再压低。正如今日,虽然对毒奶粉、素豆芽、毒粉丝等有毒有害食品的声讨已成共识,但不少人对假冒名牌的商品恨不起来也是事实,“假冒不伪劣”的说法仍大有市场,毫不避讳地追捧“高仿”、使用假货的仍大有人在。
有人曾经评论治理酒驾的成功,一靠严格的执法,二靠一致的舆论。打假的难度远甚于查酒驾,不仅需要科学的规范和标准、整合政府部门力量强化执法,同样需要形成买假用假不光彩的社会舆论。“假冒不伪劣”的说法没有了市场,假货的市场自然也会大幅消减。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一致舆论氛围的功效,也许还要大一些哩。
(作者为公安部公务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